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10例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2.0±16.4)岁(范围:18~68岁),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Ⅱ预测手术病死率[M(IQR)]为1.78%(1.20%)(范围:0.96%~4.86%)。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Wilcoxon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最大厚度、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等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破裂。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室间隔厚度减小[(10.3±1.7)mm比(22.1±4.0)mm,t=-10.693,P<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降低[12.3(11.5)mmHg比(81.7±21.1)mmHg,Z=-2.805,P<0.01;1 mmHg=0.133 kPa],有效解除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结论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个性化三维重建和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2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51.1±14.0)岁(范围:18~72岁),术前将心脏增强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于心脏数字模型的左心室长轴面上标记垂直于各节段室间隔的短轴面方向,并于相应的短轴面上测量室间隔厚度。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并利用具象化的数字模型确定切除范围,并可视化二尖瓣和乳头肌异常。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预测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永久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效解除。三维重建预测切除心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与实际切除心肌的长度(R=0.65,95%CI:0.37~0.82,P<0.01)、宽度(R=0.39,95%CI:0.02~0.67,P<0.01)和厚度(R=0.82,95%CI:0.65~0.92,P<0.01)均呈正相关。预测切除心肌的体积与实际切除心肌的体积呈高强度正相关(R=0.88,95%CI:0.76~0.94,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心肌厚度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体积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95%CI:0.19~0.75,P<0.01)。随访(14.4±6.8)个月(范围:3~22个月),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再次入院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结论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能将心内结构可视化,并通过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体积及范围指导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共5例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改良迷宫手术,全为男性,中位年龄56(51)岁。全组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2(4)mmHg[0.6916(0.532)kPa],全组无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4例患者成功转窦性心率。随访16.98(12.88)个月,心电图示4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胸腔镜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既能有效解除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也能有效治疗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