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对体外培养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的杀伤效应。方法将临床Majocchi肉芽肿患者皮损分离培养出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活化后制备菌悬液,与5mmol/LALA共孵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卟啉Pp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产生情况。实验分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和ALA-PDT组。对照组无处理。ALA-PDT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后,采用功率密度为40mW/cm^2的633nm红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100、150、175、200J/cm^2)照射。单药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不照光。单光组无ALA共孵育,只给予200J/cm^2红光照射。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及菌浓度评估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砖红色荧光物质PpⅨ产生,当照光能量密度为175、200J/cm^2时,照片显示菌落生长明显受限,数量减少,菌浓度计数分别为(0.53±0.058)×10^5CFU/mL、(0.13±0.057)×10^5CFU/mL,明显低于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及其他低能量密度ALA-PDT组(P〈0.05)。结论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有明确的杀伤效应,可为临床ALA-PDT治疗皮肤癣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小麦纹枯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土传病害。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小麦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普通小麦中抗源匮乏,严重制约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进展。为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纹枯病新抗源,本试验通过人工接种、抗病鉴定方法,在江苏省和北京市两地,对来源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102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进行4年的纹枯病抗性的多环境鉴定。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品系间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在其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的筛选是有效的。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相比,这102份人工合成小麦的大部分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抗或中抗水平,其中一些品系在多年多点鉴定中表现稳定抗性,如ZC93、ZC111、ZC112、ZC123、ZC172、ZC206和ZC221表现为抗病水平,病情指数低于目前最好的普通小麦抗源,可作为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新抗源。
简介:抗性种质N9659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F1和F2苗期接种关中地区白粉病流行小种。结果显示,组合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及阿勃21个缺(单)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均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的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他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位于染色体5B上的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简介:向日葵黑斑病(Alternariahelianthi(Hansford)TubakiyetNishihasa)在世界上分布较广,危害也较大,我国东北三省都有发生,近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向日葵主产区发生严重,因感此病而发生大范围枯死,严重影响向日葵籽实产量和质量.由于向日葵植株高大,化学防治困难,且其它的农业措施对预防此病效果也不明显,所以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方法.通过向日葵品种资源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将为抗病育种提供可靠的抗源.此前,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杨慎之等已经对1990年以前的大部分向日葵材料的抗病虫性做了详细报道,本文是对1990年以来新引材料的抗性筛选简报.
简介: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粳稻品种8411与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获得了2个高抗所有栽培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均不能抵御的国际广致病菌系P6的新种质SH5和SH76,遗传分析鉴定出新种质含有1个抗P6小种的显性基因。本研究以高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IR24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材料为参照,对分蘖期、孕穗期的SH5和SH76分别接种11个白叶枯病小种,抗性分析表明SH5和SH76的抗谱广,与IRBB21(Xa21)抗谱一致,与IRBB5(xa5)、IRBB7(Xa7)和Asominori(Xa17)的较相近。用Xa21的分子标记pTA248和XA21检测,确定SH5和SH76不携带Xa21基因,前期研究结果证实新种质中不含xa5和Xa7;与Asominori的杂交试验表明其抗性基因与Xa17基因不等位。这些结果表明SH5和SH76中存在1个抗P6小种的新基因。
简介:在以密阳46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材料H236A,通过杂交和自交,确定其不育类型和不育度;通过碘染和徕卡荧光显微镜DM2500对成熟花粉粒观察,确定花粉粒育性、败育形态和时期。结果表明:H236A是胞质雄性不育,不育度达99.8%以上;花粉粒属典败型的达83.17%,圆败型占16.83%,没有染败型花粉粒,为单核期败育。花粉粒败育形态多种多样,有不规则形、梭形、圆形等。清晰观察到晚期小孢子细胞质定向移动形成细胞质桥现象。本文还讨论了成熟花粉粒败育时期和败育形态的划分。
简介: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三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多粒特性(粒数/穗〉80)的31份普通小麦一冰草(Agropyroncristatum,2n=4x=28,PPPP)衍生后代为材料,通过田间接种白粉病生理,J、种E09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SDS—PAGE方法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以及株高、有效分蘖等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6份材料表现抗白粉病,12份材料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亚基组成为(2*,7+8,5+10)或(1,7+8,5+10)。其中,8份材料的穗粒数大于80粒、株高小于75cm、抗白粉病且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对多粒、抗白粉病和优质亚基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