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57岁。面部红斑、丘疹、唇部脓疱灼痛2个月余。曾口服和外用多种中药治疗无效且呈加重趋势。取皮屑、胡须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培养见棒状分隔大分生孢子、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尿素酶实验阳性、毛发穿孔实验阳性,鉴定为癣毛癣菌。经内服伊曲康唑胶囊和外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10d后病情好转,2个月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 标签: 须癣 体癣 须癣毛癣菌
  • 简介: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肉芽肿 特比萘芬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菌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癣毛癣菌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癣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 标签: 汉麻 亚麻 苎麻 须癣毛癣菌 振荡法
  • 简介: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鉴定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菌、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菌、癣毛癣菌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癣毛癣菌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h、36-72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h内红色毛癣菌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癣毛癣菌在48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癣毛癣菌分别在48h和60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h以内两种皮肤癣菌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癣菌和癣毛癣菌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菌更有效和持久。

  • 标签: 纺织品 汉麻 皮肤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