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加深对SARS病原学的了解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加速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建立、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给该病一个更精确的定义。可以说SARS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但是SARS研究的瓶颈问题,其应用更是贯穿SARS研究的整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有4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食蟹猴、绒猴、非洲绿猴)和6种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豚鼠、田鼠、仓鼠、转基因鼠),以及雪貂、家猫等可以作为SARS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并已经开始利用动物模型进行疫苗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文就已报道的各类SARS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根据动物模型和SARS患者的比对,提出动物模型建立的技术要点。
简介:[目的]建立脑炎原虫感染豚鼠模型,分析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在脑炎原虫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中的异同点。[方法]动物分四组:花色组、白化组、花色应用氢化可的松组、白化应用氢化可的松组,16只/组。发病兔粪便中收集纯化脑炎原虫虫体,灌胃法接种豚鼠,染虫后不同时间点粪便捡虫观察豚鼠染虫率。造模后30天心脏采血,测免疫球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豚鼠主要脏器病变,纯化后虫体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接种之后7天内,未用氢化可的松的两组均未检出原虫,用氢化可的松的两组中,白化豚鼠最先在第3天检出,于第6天全部检出,而花色豚鼠最先在第4天检出,在第7天检出11只。体液免疫测定结果表明FMMU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感染脑炎原虫后,白化组血清IgG、IgA含量均显著低于花色组(P<0·05),IgM含量极显著低于花色组(P<0·01)。光镜观察发现主要脏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肾脏皮质区有大量以虫体为中心,周围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的肉芽肿,脑水肿,脑实质可见以虫体为中心、周围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及上皮细胞包围形成的肉芽肿病变。胆道上皮坏死脱落。染虫花色豚鼠各器官病理学改变与白化豚鼠基本一致。纯化的脑炎原虫呈长椭圆...
简介:复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结核病研究的基础。本文分别对小鼠、豚鼠、兔和非人灵长类结核(TB)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由于潜伏性感染是结核病的重要特征,因此慢性持续性感染模型是TB动物模型研究的重点。Animalmodelisessentialfortuberculosis(TB)research.Thereportedanimalmodelsincludingmice,guineapig,rabbitsandnonhumanprimatemodelwerereviewedinthiscuurentpaper.MTBcanpersistwithinthehumanhostforyearswith-outcausingdisease,inasyndromeknownaslatentTB,soMTBchronicpersistenceinfectionanimalmodel(Cornellmodel)shouldbepayattentionto.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师长宏$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简介:许多种类的动物都被用于结核病的研究,每一种动物都有其优缺点,非人灵长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易感,通过气溶胶途径感染能发展成类似人类的疾病,包括肺的病变,疾病的不同进展过程,以及免疫特征。在体内和体外能表现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通过接种BCG疫苗获得保护。因此,非人灵长类感染结核病的感染模型在研究结核病感染和免疫,探讨结核病感染过程中,结核菌是怎样摧毁机体的免疫系统;在评价肺结核病疫苗的有效性方面,是许多常规动物模型所不可替代的。然而,目前世界上对于结核病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较少,可利用的数据也较少,先进的免疫学技术还很少应用于结核病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严重限制了结核病的研究进展。因此,利用非人灵长类进行结核病的研究,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的研究方面。Avarietyofanimalshavebeenusedfortuberculosisresearch,andeachanimalmodelhasitsstrengthsandweakness.Primatesarequitesusceptibletoinfectionbyaer...
简介:目的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致大鼠肺炎模型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B气管注射组、C气管插管感染组和D滴鼻感染组。适应饲喂3d后,分别给予不同造模干预,分别于干预后5、10和15d动态监测各亚组大鼠体重、体温、白细胞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表现、体重、体温、白细胞、肺组织炎症病理学表现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②各模型组均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照组则阴性。结论经滴鼻途径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可得到合格大鼠肺炎模型;此感染途径可避免手术创口带来的炎症反应干扰,简便易行,可推广。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构建DA大鼠到LEW大鼠的肝移植模型,采用腹腔内细菌注射的方法建立感染模型,通过对大鼠肝功、血气、血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肝移植术后5d注射细菌,大鼠死亡率高,不利后续研究;术后3d注射细菌,并选定5×10^5cfu/mL为最终注射浓度,感染后大鼠的7d存活率累计可达到37.5%左右,随之感染的加重,大鼠状态逐渐变差,直肠温度不断升高,WBC计数也随之增加,pH下降,大鼠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肝实质的损害重于胆道的损伤,大约在感染5d左右相继死亡,多器官病理分析表明,大鼠死亡原因为肝损害,不并发肺脏、肾脏损害。结论采用的腹腔内大肠埃希菌注射建立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的模型是比较成功的,可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简介: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简介:[目的]摸清STLV-1感染现状,从而有效地降低STLV-1在猕猴、食蟹猴群中的的感染率。[方法]采用STLV-1ELISA法对猕猴、食蟹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本中心送美国BioReliance公司的2455只出口猴血清,103份血清呈STLV-1抗体阳性,19份血清呈STLV-1抗体可疑,其余血清均为STLV-1抗体阴性。[结论]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1的平均感染率为4.97%,其中猕猴STLV-1感染率为2.7%,食蟹猴STLV-1感染率为5.4%,是猕猴STLV-1感染率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长,猕猴(食蟹猴)STLV-1的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简介: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简介:为了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在各个器官的增殖和病理变化,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结果小鼠在不经过适应的情况下,直接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观察的7天内,感染小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急促,体温、体重下降。尸检表现肺出血,心外膜坏死以及肝脏的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表现心、肝、肺等多器官的病变。肺的病变伴有纤维化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心肌外膜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肝细胞大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心、肝的坏死病变在H5N1禽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经过对各个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发现病毒在各个病变组织中的复制。免疫组化的检测,各个组织中也未检出阳性的细胞反应。因此,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不是病毒在器官的复制,而可能是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高度表达,损伤多个器官组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