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寻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与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以F4代鼠及其仔代(F5)为对象,分别观察其繁殖与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室内东方田鼠一年四季均具有繁殖能力,春(3~4月)秋(10~11月)两季为繁殖高峰期;雌雄单一配对比多性比配对的母鼠繁殖率明显提高;母鼠怀孕期20~21d,窝产仔数3~11只,平均(4.8±1.5)只,初生重2.5~4.4g;幼鼠3d龄耳壳全部竖立,6~8d龄被毛长全,7~11d龄开眼,10~11d牙齿长齐;15d龄左右具有采食能力,20d龄可完全断奶;60~70d龄可见个别雌鼠阴门开孔,75~90d龄可见多数雌鼠阴门开孔和雄鼠睾丸明显下位;3月龄后体重、身长增长不显著。结论开放式(普通级)饲养环境下,室内东方田鼠的繁殖季节、窝产仔数及初生重与野生东方田鼠基本相似;种群密度、性比对雌鼠的繁殖率有明显影响;2~3月龄为性成熟期,3~4月龄为体成熟和初配时期。但成熟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受饲料营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简介: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华南17个省区,在韩国及俄罗斯也见报道.国内对该鼠的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f.fortis)(西北)、东北亚种(M.f.pelliecus)、辽宁亚种(M.f.dolichocephalus)、长江亚种(M.f.calamorum)和福建亚种(M.f.fujianensis)(华南),作过一般生物学描述[1],对于东方田鼠研究得较多的是长江亚种,60年代有人对该种动物的生态学特点进行了报道,近期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种群动态、繁殖特性、迁移行为也有系列研究[2],特别是该种动物具有对日本血吸虫天然抗感染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本研究通过对人工繁殖的东方田鼠的细胞遗传学的观察,了解该种动物的染色体数目的范围、染色体核型以及染色体G带特征.
简介:目的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病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2)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3)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2)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3)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3)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简介:目的探讨miR-5572转基因小鼠构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繁殖与鉴定了miR-5572F1及F2代野生型纯合子及杂合子小鼠,并通过形态学、心电图记录及窦房结组织Cav1.2、Cav1.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测定来观察疾病模型。结果F2代miR-5572纯合子敲入小鼠在形态上较野生型小鼠生长缓慢,体型较小。相较于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纯合小鼠的平均心率明显偏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miR-5572纯合子小鼠窦房结组织Cav1.2、Cav1.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过表达miR-5572转基因小鼠可以构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