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实验大鼠泰泽菌检测方法─nested-PCR、IFA、免疫抑制诱发试验-触片染色镜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根据泰泽菌16SrDNA合成引物,对16个菌株作nested-PCR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验证.将此PCR应用于20只免疫抑制Wistar大鼠和5只非免疫抑制SD大鼠泰泽菌检测,并作IFA、常规细菌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nested-PCR中仅有泰泽菌出现196bp特异性扩增条带;而15株非泰泽菌均未出现此扩增条带.该PCR能检出10pg泰泽菌DNA.将此PCR应用于大鼠泰泽菌检测,结果未检出阳性样品.nested-PCR与常规细菌学检测、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采用IFA方法,以购得的大鼠泰泽菌抗原片对上述25份大鼠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有6份血清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结论采用IFA对动物群进行筛查出现阳性结果,须采用免疫抑制诱发试验、PCR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组合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建立的nested-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对实验动物泰泽菌感染可做出精确诊断.
简介: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生长差异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分布。方法对新生1~9日龄的KM小鼠背部、尾部和触须部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进行细胞色素C进行表达分布检测。结果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发育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差异上,而发育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小鼠出生后背部皮肤和尾部皮肤的毛囊发育都经过了一个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过了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才开始快速生长,相比较尾部发育略迟于背部。触须部毛囊发育特征和背部尾部差异很大,一出生便可看到较成熟的触毛,没有经过稳定期便开始发育。结论通过形态学比较,结合CytC表达分布水平,发现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存在形态和时间上的差异。
简介:目的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致大鼠肺炎模型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B气管注射组、C气管插管感染组和D滴鼻感染组。适应饲喂3d后,分别给予不同造模干预,分别于干预后5、10和15d动态监测各亚组大鼠体重、体温、白细胞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表现、体重、体温、白细胞、肺组织炎症病理学表现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②各模型组均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照组则阴性。结论经滴鼻途径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可得到合格大鼠肺炎模型;此感染途径可避免手术创口带来的炎症反应干扰,简便易行,可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建立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球菌内毒素(SEB)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口服及免疫佐剂皮下注射组;在第二组基础上加作肝左叶切除组,14周后分别作尿蛋白,IGA免疫荧光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的时间早于非肝切除组,但两组在14周后蛋白尿定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尿蛋白定性始终均为阴性,光镜检测轻至中度系膜扩张,伴系膜细胞少量增生,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切除组IgA免疫荧光强于非肝切除组。结论葡萄球菌肠内毒辣纱静脉注射,BSA隔日口服,免疫增强剂或在上述基础上加肝左叶切除的方法都能诱发SD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时间早;但于14周后尿蛋白量无显著差异。
简介:目的从DNA的水平分析比较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分子遗传特征,探讨以RAPD标记鉴别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方法筛选6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洞庭湖和青铜峡地区的东方田鼠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并对这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①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所有受试个体中共有的片段数为20条,这是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共性所在;②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各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③引物S17和S80可作为鉴别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特异性引物;④不同地区的东方田鼠其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度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均呈非均一性。结论运用RAPD方法可以作为鉴别不同地区东方田鼠的基因多态性的标记。
简介:目的研究比较南极磷虾油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预防和治疗给药辅助降血脂作用效果。方法喂养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预防组于造模前给予磷虾油14d及造模期间继续给予磷虾油12d。治疗组则于造模期间给予高脂肪胆固醇饲料和磷虾油12d。造模结束后采血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变。分析比较磷虾油对于高血脂大鼠辅助降血脂的预防和治疗的功效。结果南极磷虾油预防给药组大鼠的血清TC和LDL-C显著降低(P0.05)。虾油治疗给药未见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明显下降(P〉0.05),辅助降血脂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南极磷虾油辅助降血脂作用预防性给药效果明显,具有显著降低血脂TC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小鼠的体外受精、胚胎和精子的低温保存效果.方法本实验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SLAC)和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中心(CARD)对13个品系小鼠(C57BL/6J、BALB/c、C3H/HeJ、ICR、KM、FVB、MRL、NOD、CBA、DBA/2、CD-1、BDF1、B6C3F1)的体外受精(IVF)率、胚胎培养及移植成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各品系小鼠新鲜精子的IVF率15.1%~87.9%,冻融精子的IVF率8%~80%;冷冻胚胎的复苏率42.6%~83.9%;冻融胚胎移植后的产仔率在17.8%~51.8%.结论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鼠体外受精率、冷冻胚胎复苏率和胚胎移植的产仔率差异有显著性.但同一品系两个实验室间的新鲜精子的IVF率、冷冻胚胎的复苏率及移植产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融精子的体外受精率CARD明显高于SLAC(P<0.01).
简介:目的比较大鼠肾大部切除与肾结扎两种方法制备的5/6肾切除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的异同。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左肾2/3切除加右肾切除,B组行结扎左肾动脉2/3分支加右肾切除,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于第二次手术后5周、9周及13周测血压,处死大鼠,留取24h尿及肾组织。检测尿蛋白,肾组织切片染色。用半定量法评价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第5周时,B组大鼠的收缩压显著升高,而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第9周和13周A组和B组与C组大鼠相比,收缩压均显著升高。肾部分切除术后,尿蛋白随时间进行性增加。B组与A组相比,尿蛋白增加更为显著。A组和B组在各观察点均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B组较A组肾小球硬化程度重。结论肾大部切除和肾结扎两种方法制备的大鼠5/6肾切除模型表现有所不同。
简介:目的比较Wistar大鼠及SD大鼠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的差异。方法利用新生1d的Wistar大鼠和SD大鼠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传代培养10d分别给予1、10mmol/L谷氨酸孵育48h,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ImageProPlus软件测量细胞周长表示细胞体积变化,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变化。结果谷氨酸对不同品种大鼠AST活性影响没有差异(P〉0.05)。在正常情况下,Wistar大鼠AST周长小于SD大鼠,在给予谷氨酸处理后,均明显大于SD大鼠(P〈0.05)。在给予1mmol/L谷氨酸后,Wistar大鼠AST的AQP4mRNA表达明显高于SD大鼠(P〈0.05)。结论Wistar大鼠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较SD大鼠明显,且谷氨酸对两品种大鼠AST上AQP4表达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简介:目的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内固定钢板、髓内针和外固定架三种固定方式建立的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MTBD)模型及诱导膜形成特点,从而选择较优的模型构建方法。方法60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钢板组(IFP)、髓内针组(IMP)和环形外固定架组(CEF)。在右侧胫骨中段构建4mm骨缺损模型,分别应用自制六孔不锈钢钢板、直径1mm克氏针、自制环形外固定架固定。记录造模用时、出血量及肢体肿胀持续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骨水泥、固定装置稳定情况;诱导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在造模用时、出血量及模型成功率方面,IMP和CEF两组明显优于IFP组(P<0.05)。②CEF组肿胀时间最短,但三组之间肿胀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IFP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和3例骨水泥松动,CEF组出现1例骨水泥松动,而IMP组固定良好。④在感染方面,IFP组出现3例钢板外露,IMP组出现2例脓性包块,而CEF组无感染发生。⑤诱导膜组织厚度在460~520μm,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方式均可成功构建MTBD模型,但综合考虑CEF为模拟Masquelet技术构建大鼠MTBD模型较优的方式。
简介:对四个单位保种的S180细胞经KM小鼠腹腔传代,体外培养加秋水仙碱,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染色体数目:腹水传代的S180细胞.用70%乙醇固定,流式细胞仪测DNA含量。结果如下:本学部(本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药物所),武汉大学保种中心(武汉大学)和北京市肿瘤所(肿瘤所)保种的S180细胞株,其染色体均数分别为628±22.8,69.1±21.2,39.9±8.26,58.7±9.75条。四单位S180细胞株染色体数做方差分析表明,除肿瘤所与本部外,其它两单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直方图分析显示主流染色体范围分别为56~60,61~65,41~45,61~65条。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分析表明肿瘤所S180DNA含量最多,武汉大学保种的S180细胞的DNA含量最少。这些结果均证明四个单位的S180细胞株在一些方面已出现显著差异。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脂多糖(LPS)和石墨粉颗粒分别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差异,探讨不同来源细颗粒物成分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40只SPF级18~20g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经气管内分别滴注LPS溶液及石墨粉混悬液制备急性肺损伤小鼠。记录各组动物死亡率,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中NE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MCP-1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石墨粉)组和L(LPS)组均有不同程度病理学改变,G组小鼠肺部有大量巨噬细胞渗出,L组小鼠肺部渗出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肺组织中NE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L组与G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组织中MCP-1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L组与G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来源颗粒物引起肺部的病理损伤不同,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也存在差异,即成分复杂的细颗粒物导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存在混合性。
简介: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cell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C57BL/6与ICR小鼠在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的种属差异。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9只,ICR小鼠16只,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BLM150mg/kg,观察每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C57BL/6与ICR小鼠最低体重分别发生在静脉注射处置后的7d和5d,最低体重分别为注射前的65.46%和73.21%,两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C57BL/6与ICR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36.84%和56.25%,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C57BL/6小鼠BLM注射后28d,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而ICR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化形成。C57BL/6小鼠肺纤维化病理评分明显高于ICR小鼠(P〈0.001)。结论BLM诱导的肺纤维化作用在C57BL/6与ICR小鼠间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C57BL/6小鼠较ICR小鼠更适于复制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简介:目的观察马齿苋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养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齿苋组、马齿苋MH部位组、马齿苋MS部位组及多烯康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相应地给与灌胃治疗12周;检测各组糖代谢及脂代谢血生化指标。结果糖代谢方面,马齿苋组能明显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FINS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地ISI显著提高;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的趋势,FINS水平有所下降,ISI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接近统计学意义;而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影响不大,改善胰岛素作用不明显。脂代谢方面,马齿苋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TG和FFA水平。马齿苋MH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和FFA水平,但升高血清HDL-C水平不明显。马齿苋MS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血清TG接近统计学意义,但对血清TC和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马齿苋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糖代谢的趋势,而马齿苋MS部位对糖代谢的影响不明显。马齿苋及其马齿苋MH部位、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能与其作用环节和机制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