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带电的方向部位,与的运动方向有密切的关系。在对流层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压降低,体积渐渐膨胀,消耗了本身的热量,所以就边上升边降温,当上升空气的水汽压高于饱和水汽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粒、微尘为核而凝结成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可以看做是导电性较好的导体。这些小水滴在自然界力的作用下产

  • 标签: 饱和水汽压 云带 微尘 上升过程
  • 简介:针对2012年7月23日云南腾冲的一次混合型层状降水过程,联合35GHz多普勒偏振雷达、雨滴谱仪和探空仪进行联合观测与分析,根据Z—qr(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水含量)的关系式,反演雨水含量(qr)、水含量(qc)以及空气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在较强回波区,水含量为0.5-0.8g·kg^-1,雨水含量为0.2g·kg^-1,空气垂直速度为0.6-1.0m·s^-1,对应时段的小时雨量较大;通过水含量与雨水含量、雨水含量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散点图,分别得到各自的拟合公式。当水含量〈0.8g·kg^-1时,直接通过拟合公式得到的宏观参量的精度较好。

  • 标签: 联合观测 云雷达 云宏观参量
  • 简介:利用淮南气候环境综合试验站2015年1月雷达观测资料,对淮南地区冬季的宏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淮南地区冬季云云底高度在0.21~11.0km,其中0.5km和2.0km高度底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的16.7%和11.3%;云顶分布在0.36~11.3km,其中5.0km和5.5km处云顶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的9.25%和10.0%。云层厚度为0.1~8.3km,73.4%的云层厚度在2.0km范围内。(2)低云、中云、高云分别占全部云系的44.0%、29.4%和26.6%,平均厚度分别为2.4km、0.8km和0.6km。(3)该地区冬季总云量较少,为13.7%~21.8%。单层云出现频率占总云量的45.2%~77.8%,多层云出现频率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

  • 标签: 淮南 云雷达 冬季云 宏观特征
  • 简介:对飞行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云中能见度小对飞行的影响,主要是能见度恶劣。滴的物态,大小,浓度、的含水量都直接关系到云中能见度恶劣的程度.卷云、卷层云的滴浓度很小,含水量比其它小得多,所以在卷云、卷层云中飞行时,能见距离较大,一般为数百米,有时可达1—2公里。

  • 标签: 飞行 能见度 能见距离 含水量 卷层云 云滴
  • 简介:目前,遥测站已普及,除了、能、天仍为人工观测外,其它的项目都可由仪器自动记录,而在、能、天这三个观测项目中,的观测是最为复杂、最需要经验的。的观测不仅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而且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已有比较系统的高空探测资料,但由于测点少,远不及地面测点稠密,同时高空探测稀疏,而地面观测资料时次多,资料更丰富、连续,能更好地反映大气的活动状况,所以认真做好的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高空探测资料 地面观测资料 人工观测 识别 自动记录 观测项目
  • 简介:地面气象观测中,的观测是技术性较强的项目.笔者在近年来的业务管理中发现:的记录简单化,模式化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观测内在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宝鸡站为例.1960—1969年和1980—1989年各十年的逐日各定时云状记录分类统计结果(表1)表明:①类的观测记录总次数1960—1969年为23072次,29类云状均有记载;1980—1989年为15264次,减少了33.8%,尤其是1983年以后,29类云状中有

  • 标签: 云状 地面气象观测 云类 观测记录 积云性层积云 蔽光高积云
  • 简介:2005年4月4~6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了大气棕色(AtmosphericBrownCloud,简称:ABC)项目科学组会议(ScienceTeamMeetingoftheProjectAtmosphericBrownClouds).会议由ABC科学委员会主持召开,科学委员会中方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与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意大利、马尔代夫、尼泊尔、瑞典、泰国等大约40余位科学家,其中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J.Crutzen.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资助.

  • 标签: 云项目 会议简介 大气棕色
  • 简介:气溶胶--生态系统(ACE)卫星探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气候强迫力在气溶胶-的交互作用和海洋生态系统CO2吸收中的不确定性。气溶胶-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气候模式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气溶胶能使变得更亮并影响的形成。气溶胶也能影响降水而且与地中海地区降水减少有关。

  • 标签: 海洋生态系统 气溶胶 ACE 不确定性 交互作用 气候模式
  • 简介: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水路径(CloudLiquidWaterPath,LWP)、冰相水路径(CloudIceWater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 标签: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 简介:从组织管理职责、总体架构、技术路线等方面介绍陕西省气象管理平台如何实现,从主要功能、平台应用等方面介绍陕西省气象管理平台如何使用,从而实现全省基础资源的集中管理、动态分配、自助申请,并支撑数据处理、分析、交换、管理和各业务支撑系统等多种不同的系统。

  • 标签: 陕西省 气象云 管理平台
  • 简介:1.1华北一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观测分析2011年12月1—7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比较罕见、持续1周左右的低能见度重度雾霾天气。利用气象行业专项“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观测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此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气溶胶、凝结核(CCN)、雾滴谱、含水量等微物理特征及大气能见度、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探讨了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周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高压天气系统和静风条件下,暖平流和辐射降温形成的稳定逆温边界层结构有利于污染气溶胶的积累和雾霾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来自南方持续不断的湿平流使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持续和发展。整个雾霾天气期间能见度均小于2km,最低能见度达到56m,液态水含量在10-3g/m3量级,最大达到0.16g/m3,气溶胶数浓度均在10000cm-3以上,质量浓度范围为50~160μg/m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此次长达1周的雾霾天气发生了3次强弱不同的霾气溶胶积累、霾雾转化和混合及减弱3个主要阶段。霾气溶胶积累阶段先后有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气溶胶数浓度的积累和增加。霾向雾转化和混合阶段中,雾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高浓度气溶胶环境使布朗碰并加剧,导致气溶胶尺度向粒径大的方向转移,从而提供了大量可形成凝结核的气溶胶粒子,促进了雾的爆发性增强,浓雾过程中气溶胶向CCN活化率可达17%,而CCN向雾滴的转化效率可高达100%,此期间雾滴谱具有爆发性拓宽的特征;冷锋系统过境或辐射加热增强导致了雾霾过程的减弱和消散。(郭丽君,郭学良,方春刚,朱士超)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气溶胶粒子 云物理 转化特征 边界层结构 低能见度
  • 简介:该项目的目标是研制三维、复杂物理的层状模式,用于人工增雨和降水预报;研制三维、复杂物理和地形的对流模式,用于强对流预报和人工增雨防雹;研制中小尺度分辨模式,用于研究α、β、γ中尺度群的宏微观结构和演变规律;研制辐射模式,研究辐射对云和降水的影响。该项目4次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1999—2003年得到国家973项目“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课题的支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胡志晋、周秀骥、楼小凤、刘奇俊和北京大学赵春生以及秦瑜、刘玉宝、刘公波、何观芳等同志在15年内完成。

  • 标签: CAMS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对流云模式 应用 降水预报 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一、引言云中总有一定程度的湍流存在,然而究竟多大强度的湍流扰动对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有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湍流对处在发展初期的积云中碰并过程的作用是特别有趣的,有研究证实,湍流增强,则微滴增长.又有人认为,在海洋上弱的湍流可以引起滴谱的明显展宽.其结果是,对于起伏的湍流速度场,不同尺度的滴对应不同的

  • 标签: 云滴谱 碰并 微物理过程 微滴 随机微分方程 云中
  • 简介:根据南昌713雷达取获的2000年6~7月雷暴回波,结合地面闪电及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电的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电回波的产生离不开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另外,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均出自强烈发展的雷暴中,但它们在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参数上又有所区别.

  • 标签: 夏季雷电 云回波特征 分析
  • 简介:1.1TRMM卫星反演的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与数值模式比较研究研究了TRMM卫星的降水雷达(PR)及微波成像仪(TMI)观测的南海中尺度对流结构及演变与中尺度可分辨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并探讨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风切变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TRMM卫星的PR和TMI可以较好地探测南海中尺度对流云系统的主要特征,但是PR反演的5月地面降水低于6月,而TMI的反演结果相反。TRMM卫星反演的降水量与通过探空和模式得到的降水量基本一致,但是探空和PR估测的降水高于TMI估测值。WRF模式对最大降水率的模拟低于PR估测降水约22%,低于TMI估测值10.4%,低于探空估测降水12.5%。WRF和GCM模式对暖微物理过程的模拟与TMI比较一致,但模式模拟的冰水含量相对TMI偏小。(郭学良等)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 云物理 TRMM卫星 WRF模式 模式模拟
  • 简介:1人工影响天气重大工程进展1.1东北区域人影工程2架新舟60增雨飞机通过系统验收.新舟60增雨飞机具备冷暖及多云型催化能力、宏观实时探测能力、空地通信能力,可承担精准催化播撒、科学研究、人影作业效果评估等各项业务和科研任务;系统集成化、自动化程度高.空中国王增雨飞机完成改装及定检后入关落地河北.在美国完成民用航空器改装设计批准(MDA)检查和补充型号适航证(STC)检查并获得美国STC证,12月初裸机及全部机载设备先后入关,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国籍证.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中国民航总局 系统集成化 催化能力 新舟60
  • 简介:通过对1971~2000年大庆市气候资料普查,分析并得出了大庆地区降水特征,并对4~6月主要降水天气系统计算了其降雨效率及增雨潜力。结果表明:大庆地区人工增雨潜力为40%~60%,为进一步开发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降雨特征 人工增雨 潜力估算
  • 简介:2016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承担的各项国家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并申请获得一些新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专项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气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项,中国气象局2016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1项。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主要进展如下。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 中国气象局 科研项目
  • 简介:1.1海洋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利用海洋层积云观测试验数据库中的气象、粒子和垂直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洋层积云穿过程中云参数的特征及微物理过程。将穿过程按照降水强度分为晴空、轻度毛毛雨和重度毛毛雨3个类型。结果表明,非降水穿过程、轻度毛毛雨、重度毛毛雨的滴数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6、247和19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6、0.15和0.30;滴谱的标准差分别为1.20、1.42和1.98;相对散度分别为0.40、0.34和0.32。对夹卷混合过程的分析表明,海洋层积云中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占主导,但非均匀夹卷混合并随后抬升过程也占相当比重。分析了非降水、小毛毛雨和大毛毛雨穿过程的垂直速度标准差与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洋层积云中小毛毛雨时垂直速度的扰动与参数的关系更加紧密。(段婧)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云微物理特征 降水强度 垂直速度 混合过程
  • 简介:介绍了三维冰雹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2007年7月24日冰雹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三维冰雹数值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单体对流云云顶高度、体宽度、回波强度等参数,且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还能模拟防雹作业后的效果,可作为研究冰雹形成机制和提前预报冰雹的的参考方法。

  • 标签: 冰雹云 数值模式 业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