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平衡气候敏感(equilibriumclimatesensitivity,ECS)指平衡全球平均温度对大气中CO2浓度相对于工业化前加倍的响应。一般公认工业化之前大气中CO2浓度为280×10-6,因此开始多取560×10-6为CO2加倍后的浓度,后来多采用600×10-6,

  • 标签: 敏感度 平衡 气候 CO2浓度 平均温度 工业化
  • 简介:虹光为太阳光线射入雨滴、经两次折射和一次内反射后,观测者在最小偏向角处观测到的光色散现象。用偏振片观测,发现这种光具有明显的偏振特性,且虹圈与其周围光的偏振有很大不同。由形成虹的物理过程可看出,其偏振产生于折、反射过程中。1虹光偏振的计算菲涅耳公...

  • 标签: 偏振度 最小偏向角 虹光 菲涅耳公式 内反射 折射角
  • 简介:利用2006年8~9月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天津武清区晴天能见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能见与细粒子(PM2.5)、大气污染物和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大气平均能见为6.3km,低于4km的时间段占50%;日变化表现为日出前(北京时间5时)能见最低,约为2.6km,下午15时最高,约为11.1km;不同大气相对湿度下能见与大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相关性不同;污染气体浓度与能见呈反相关关系,φ(SO2)、φ(NO2)、φ(NO)、φ(NH3)和φ(CO)越高,能见越低。

  • 标签: 能见度 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物
  • 简介: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山西省2009年发生的几场典型雾个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2m温度比观测值偏低-2℃左右,相对湿度模拟结果比观测值偏大15%左右,10m的模拟风速比观测值偏大0—2m·S-1。山西省雾的预报指标为20m液态水含量大于等于0.13g·kg。而小于0.60g·kg-1、20-1500m高度大气层存在逆温层、地面风速小于4m·S-1。利用太原测站日平均能见、日平均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污染指数进行拟合建立太原能见预报模型,并利用实测资料订正MM5、CAPPS模式预报误差,给出订正后的能见预报方程并以两次实例对区域及太原雾天能见预报表明,该能见预报模型有一定的适用性。

  • 标签: 能见度 相对湿度 液态水含量 逆温 风速 空气污染指数
  • 简介:本文介绍了遥感绿指数图象处理新版软件GPS2.0,内容包括系统运行环境、系统结构、数据流程和结构,以及数据格式转换、图象运算、统计、图象打印等项功能。

  • 标签: 绿度指数 图象处理 系统设计
  • 简介:利用1968~2007年共40年的福州区域9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福州区域能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论是08时、14时、20时,还是日平均能见,平潭站均最小;08时平均能见罗源最大,14时、20时、日平均能见永秦最大。(2)40年来,除永泰站外,其余各站全天候能见和霾雾天气能见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趋势趋缓,霾雾天气能见的下降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3)前20年,福州区域各站08时能见主要集中在6级、7级和8级;后20年,6级能见出现概率明显上升,8级能见的出现概率明显减少,3级以下能见(〈1Km)的出现概率有所减少。(4)全天候能见的年变化为单峰型,能见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3月或4月,峰值出现在7月;雾霾天气能见的年变化与全天候能见的年变化相类似,但其变化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

  • 标签: 能见度 雾霾天气 变化特征
  • 简介:基于2005年5~9月盘锦湿地芦苇叶片气体交换观测数据,针对芦苇叶片气孔导与光合速率以及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叶片气孔导与光舍速率的关系可应用Ball—Berry模型描述,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可应用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描述,联合Ball-Berry模型与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可通过环境变量求解叶片气孔导。模型考虑了气孔导与光合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实验数据对气孔导模型验证表明,叶片气孔导模拟值和观测值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95,方程决定系数R=0.82(P〈0.05).

  • 标签: 湿地 芦苇 气孔导度 模型模拟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的反射率分布,为负偏;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的反射率分布,为正偏。采用偏方法设计的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的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行业管理与标准化处的组织领导下,2006年我院的行业标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我院共承担了2006年的6项气象标准项目和2007年5项气象标准项目、11项国家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有1项为直接下达)。为及时了解掌握各科研人员承担的气象标准项目进展隋况,保证中国气象局2006年以前下达的各项气象标准制定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我院也十分注重标准项目的日常管理,对已完成的气象标准项目及时组织审查验收,并督促其尽陕完成审查和报批手续。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标准项目 国家标准体系 组织领导 行业管理 行业标准
  • 简介:2008年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实施的第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选派的张东启、逯昌贵、汤洁、丁明虎等10人参加了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队,分别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南极冰盖DOME—A地区考察;逯昌贵、汤洁、窦挺峰参加了中国第3次北极北冰洋考察;马永锋参加了中国黄河站北极考察。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学考察 极地 大气 北极考察 南极考察队
  • 简介:临潼机场能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秋冬季节能见距离小于或等于1km出现次数最多,夏季最少。影响能见的主要天气现象是烟和雾,其次是降水、风沙、浮尘和霾。飞行保障工作要根据当天天气形势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制作能见预报,抓住可飞机会,减少误飞率。

  • 标签: 临潼机场 能见度 飞行保障
  • 简介:为激励气象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发表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及进一步提高《干旱气象》的载文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本刊编委会自2007年起建立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并对优秀论文作者进行奖励。2012年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经结束。

  • 标签: 干旱气象 论文评选 科技人员 学术论文 学术交流 论文作者
  • 简介:运用河北省境内103套交通气象监测站逐分钟的能见气象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台站自动站和人工观测资料,探讨了能见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和质量检查方法。归纳出3类能见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提出允许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人为识别法等几种可用于能见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检查方法,同时给出了雾和强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数据质量检查和控制指标。

  • 标签: 能见度 气象监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本文简单介绍了相似离的基本使用技术。从前期(1-3月)北半球500hPa各月月平均高度场中划分出与福建省雨季降水关系较密切的区域,使用该方法寻找若干个历史相似年份,进行迭加综合,做出雨季降水预测。通过对1998年-2007年的试报,效果较好,在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优势相关区 相似离度 雨季降水预测
  • 简介:为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气象局举办了“2008年国内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投票评选活动。

  • 标签: 气候事件 天气 气象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意识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中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凤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的代表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干燥的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夏季风与气象因子对气候干燥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西区夏季风的年际及整体减弱趋势对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的年际趋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影响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区域气候变暖,这种影响程度减弱。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燥的影响存在年际与年代际差异,热力因子的年际变化对干燥影响较小,而热力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干燥的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区域气候长期变暖导致当地水汽压差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需要更多的水分才能达到饱和,同时增大了潜在蒸发能力,加剧了华北河套气候区的干旱化。

  • 标签: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干燥度 夏季风 气候变暖
  • 简介: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8年嘉兴气象观测站能见仪资料与人工观测能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见仪资料与人工观测值在低能见多发季节(秋、冬、春季)相关较好,而夏季(能见总体较高)则相反。对能见进行分级后的比较得出,低能见(〈2km)时能见仪观测效果较好,和人工观测值之间的对比差值及粗差率低、一致率高,具有很好的代替作用,而随着能见的逐渐升高(2~5km,〉5km),两者之间的差距加大,能见仪的可替代性降低。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仪数据序列离散较低,精密度及精确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通过订正后未来有望取代人工观测。

  • 标签: 能见度仪 人工观测 对比
  • 简介:大气稳定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地面风速、云量、日照强度等资料对大气稳定进行判定,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开阔平坦乡村地区,资料采用城郊气象站或飞机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并未考虑特殊的下垫面,如城市、山地、水面等的动力和热力因子对稳定的影响,只是半定量地给出稳定扩散级别。第二类是基于高空气象资料,利用温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稳定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出风、温度等气象要素对大气稳定的影响。

  • 标签: 大气稳定度 温度 风速
  • 简介:利用2007—2015年北京市大兴观象台、28个道面自动气象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5年北京地区春季平均能见最高、夏季平均能见最低,夏季及年平均能见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能见均呈波动增加,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致使北京地区冬季能见下降的时段集中在2011—2014年;空间上,北京西北地区能见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和东南大部地区。秋季和冬季能见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能见的分布特征较一致,表现为能见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与能见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风向及风速,但不同要素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的相关性差别较大;根据天气现象统计表明,近10a来北京地区雾、霾、沙尘日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山区与城区气象站点低能见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小于10km能见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增加为主,而小于1km能见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减少为主。此外,近10a来北京地区干霾的发生频率为44.29%,湿霾的发生频率为7.13%,低能见事件多由干霾造成,但湿霾发生时,能见恶化的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