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使用1979-2005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北半球平流中低层(300hPa至10hPa)纬向风的季节转换规律,并采用二维空间场相似性方法确定了平流的季节过渡日期。分析表明,平流大气环流基本为冬夏二元状态,冬夏转换具有突变性;其季节过渡在纬向是接近同步进行的,而在经向则有时间差异,无论是冬夏转换还是夏冬转换高纬都要早于低纬。在平流中部(10-70hPa)季节过渡是自上而向下进行的;而在平流下部(100-200hPa)季节过渡的上下传递关系则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纬度带有不同的表现。在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平流中部东风期的起止日期与相似性方法计算得到的平流季节过渡日期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东风期之前和之后往往各存在持续10天左右的零风一弱风期。

  • 标签: 平流层中低层 纬向风转换层 零风层 平流层季节转换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顶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顶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顶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顶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顶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顶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正>臭氧是大气层重要的组成成份,一般从5—10km臭氧含量开始增加,至20—25km的平流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逐渐减少。在标准大气状况下大气的臭氧总量厚度约3mm。由于它对太阳紫外线

  • 标签: 大气臭氧层 生态环境 人类 保护措施 气候 植物
  • 简介:本文通过对8607号和8114号二个强度、路径均不同的台风的分析,发现结稳定度(N~2)(N~2=g(dlnθ)/θ)的水平变化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关系密切。台风一般总是朝结稳定度小的区域移动,结稳定度小值区有利于台风加强。这对预报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指示作用。

  • 标签: 非均匀层 螺旋云带 指示作用 西北太平洋 非绝热加热 西行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地区高空探测站长春、延吉、临江地面至100hPa高度标准等压面(共8)温度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吉林地区地面到100hPa高度各标准等压面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吉林地区对流年温度在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400hPa高度以上温度趋势是下降的。各季温度趋势变化不同,秋季和冬季在4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升温的;春季和夏季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且温度趋势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秋、冬季。城市规模的不同,温度上升趋势也不相同,大城市长春的升温幅度高于中、小城市的升温幅度;在各标准中长春升温达到的高度高于中、小城市。

  • 标签: 城市化 高空 温度
  • 简介:一、引言声雷达(acousticradar)是遥测低层大气结构特点的一种现代化先进工具,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应用。声雷达可用于大气温度遥测和风向风速遥测。用双点声雷达系统可以得到风的湍流结构资料;从单点声雷达的后向散射回波图片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大气混合结构的时——空实时演变规律。

  • 标签: 声雷达 温度层结 低层大气 大气温度 湍流结构 混合层
  • 简介:城市大气环境边界观测试验工程提出了城市区域大范围大气污染“空气穹隆”动力过程三维结构,首次揭示出北京周边地形“山谷风”与城市“热岛”效应相互作用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综合特征。试验采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揭示北京周边地区污染贡

  • 标签: 城市 大气环境 边界层 观测 试验 大气污染
  • 简介:利用三维对流边界的大涡模拟模式研究对流边界湍流统计特征量,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同类模拟工作及实验观测结果相比较,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 标签: 大涡模式 湍流 对流边界层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 标签: 北半球 对流层厚度 时空变化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 简介:利用CFL-03边界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850hPa、700hPa和500hPa特征风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中地区850hPa特征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速年变化较小;700hPa特征风速6月最大,9月最小,6、8、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500hPa特征风速9月最小,11月最大;6、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

  •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中 特征层 风廓线雷达 空中风 风向
  • 简介:利用2003年7月7—8日NCEP/NCAR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冷涡积混合云系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这一冷涡天气系统是由北部和南部两个低压系统组成,且均比较深厚,有明显低温区配合。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南部低压系统影响。该系统有气旋性环流配合,气旋中心区、气流辐合区和气旋东南侧西南气流中均存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湿度区。湿度区中含有湿度高于90%的区域,积混合云系产生在这个区域内,而且降水区与系统的不稳定区和动力场辐合区配合一致。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中积混合云系是在冷涡系统东南部的西南气流中形成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而且有高湿不稳定区配合,对研究其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标签: 东北冷涡 积层混合云 天气形势 天气学分析
  • 简介:日本东北大学6日发表公报说,该大学参加的一个国际小组发现,近年来,北半球大气中破坏臭氧的氯化氢不断增加。研究小组分析了日本筑波市以及瑞士等8个地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气中氯化氢浓度相关数据,发现2007年以后北半球平流的氯化氢浓度正在增加。

  • 标签: 北半球 臭氧层 日本东北大学 物质 氯化氢 氢浓度
  • 简介:气候变化带给臭氧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根据一项新研究,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和气流的改变,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在内)臭氧可能会提前恢复;同时,整个热带地区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秘鲁)臭氧的恢复可能会延迟。

  • 标签: 气候变化 臭氧层 区域性 二氧化碳浓度 澳大利亚 热带地区
  • 简介:应用包括湍流粘性和频散的新的Reynolds平均动量方程,分析了边界的垂直风速廓线,发现包含湍流频散的地面层的风速廓线对经典的风廓线指数规律有一个对数规律的修改;而且在不稳定结下比在稳定结下,湍流的频散效应更为显著;在中性条件下,指数规律退化为对数规律并且Karman常数被另外一个常数所代替,而这个新常数也可以通过相似理论来获得.

  • 标签: 边界层 频散 湍流 风廓线 不稳定层结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增温对小麦冠反射光谱的影响,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徐麦31为供试品种,设置了2种不同的大田开放式增温处理:夜间增温2℃(T1)和白天温增2℃(T2),及不增温作对照(CK),研究采用FieldSpecProFR光谱仪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反射光谱,并研究不同的增温处理对小麦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下小麦冠反射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小于CK,其中孕穗期差值为0.1。T1处理情况下小麦冠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在孕穗期、开花期小于CK,孕穗期二者差值达到0.15,在灌浆期二者差异不明显。另外,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冠光谱反射率均有T2大于T1,灌浆期后T1大于T2。研究结果对于在不同增温处理的背景下,对小麦冠光谱进行无损监测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效监测小麦的生长。

  • 标签: 小麦 增温 反射光谱
  • 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质疑、答辩和验收。该项目按原定计划整理、分析了有关的国内外北极考察资料和成果;参加了北极中国黄河站建设和考察;利用我国最新北极考察资料和其它资料,在对考察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北极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目标。在下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 标签: 北极考察 物理过程 过程观测 边界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冰
  • 简介:上对流水汽分布对于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高光谱仪器(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资料对中国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了保证卫星反演湿度廓线产品精度可以满足气候特征分析的需求,首先利用JICA野外加密探空试验观测数据对卫星反演湿度廓线进行了真实性检验,分析表明,Aqua卫星搭载的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与探空加密观测数据总体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200hPa高度相对湿度偏差在5%以内,其精度可以用于上对流水汽气候特征的分析。通过趋势分析以及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3年1月—2013年12月的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夏季风影响,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周期特征,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对流冬季偏干、夏季偏湿,夏季高湿区可以北移到35°N以北。而在新疆地区冬季偏湿、夏季偏干。总体来说,全年夏季水汽含量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2003年以来新疆地区及南部海域上对流水汽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南、华北、内蒙古中西部水汽也有所增加,在高原地区及东北区域上对流水汽稍有减少,但变化均不显著。上对流水汽的增加,将有可能放大温室效应,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给予重视。

  • 标签: AIRS 湿度廓线 对比检验 时空特征分析 上对流层
  • 简介:京津冀大气灰霾污染严重,天津市作为其核心组成之一其污染形势亦严峻。选取2013年2月20~28日天津重霾污染时段7站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数据,结合北京污染数据、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边界温湿和风廓线、后向轨迹,深入分析重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气象和边界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天津PM2.5、SO2、NO2、CO和O3浓度均值为150、87、56、2.4和22μgm-3,气态污染物各站差异显著,但仅有SO2全面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0μgm-3),而PM2.5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且严重超标,是一级标准(35μgm-3)的2~8倍,最高小时均值高达364μgm-3;高浓度PM2.5是导致低能见度的主因,能见度小于10km对应PM2.5阈值为50μgm-3。弱风和高湿度导致局地排放累积,PM2.5始增,在高湿度条件下,持续偏南风促使其稳步增加,配合弱北风和弱东风PM2.5震荡上扬,污染高值阶段,南北气流短时迅速切换,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污染的循环累积,PM2.5浓度峰值达到最高;除因边界强东风导致的平流逆温外,高浓度PM2.5与平流逆温密切相关;高污染时段高湿主要集中在500m以下,且随高度递减幅度较大;位于200~600m的低空急流一定程度抑制污染上升,尤其持续强东风使PM2.5浓度稳步降低到二级水平,污染迅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整的强西北风。北京、环绕天津的河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对天津重污染有显著贡献。

  • 标签: 天津 PM2.5 能见度 气象要素 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