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是影响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本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输入模型和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计算了山美水库流域2001—2010年人为排放强度,模拟估算了同期的河流通量,对山美水库河流输出与人类活动净输入(NANI)之间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山美水库流域年均人类活动净输入强度为11023kgN·km^-2,其中氮肥施用量占NANI总量的60%,是NANI的主要来源;河流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深受河流年径流变化影响,与NANI并无显著相关;NANI、滞留库以及自然背景源对流域河流输出总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44%和4%,包括NANI和滞留库在内的人为输入是影响山美水库流域河流通量输出的关键因素。

  • 标签: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河流氮通量 氮肥施用 滞留氮库 响应关系
  • 简介: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其中,15^N作为循环过程唯一适用的示踪剂,在有关循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脱是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此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受纳水体的外源负荷。在概述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湿地脱过程的基础上,从湿地脱驱动机制、关键限制因素分析、脱定量研究3方面阐述15^N示踪技术在湿地脱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湿地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15^N示踪 同位素分馏 脱氮 湿地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物内源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物总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占总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和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存在较大的内源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的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2015年5月7日、7月13日和9月10日,以太湖流域构建的平缓坡度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宽度(5m、15m、30m和40m)、不同植物类型(杨树林、中山杉林和杨树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植物密度(400株/hm2、1000株/hm2和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总(TN)、铵态氮(NH4+—N)和硝态(NO3-—N)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对径流水中各形态的去除率增大。15m宽的河岸缓冲带已经能很好地去除各种形态的。在同一宽度和植物类型条件下,缓冲带对40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铵态氮和硝态的去除率较大,对20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总的去除率较大。种植混交林的缓冲带对总的去除率较高,种植杨树林的缓冲带对铵态氮的去除率较高。不同植物密度的缓冲带对各形态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

  • 标签: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植物类型 密度 去除率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管理措施的非点源污染削减效率。结果表明:(1)梯田与退耕还林对的削减率较高,均高于15%;免耕较低,为13%;少耕、合理施肥、河岸缓冲带削减效果有限,低于10%。(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措施的总削减率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削减变化趋势一致,在7月和8月有较高的削减率;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的总削减率则与流域施肥状况相关性更高,在2—4月份有较高的削减率,因此山美水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结合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 标签: 非点源氮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 ANNAGNPS模型 山美水库流域
  • 简介:以九龙江流域典型的农业源头溪流——五川溪为研究区域,开展每月一次共2年的NO,一采样用于溪流饱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溪流的NO,一浓度分别为35.5~319.5μeqL^-1和5.0~353.6μxeqL^-1,根据Stoddard和Traaen提出的饱和划分准则,五川流域分别处于饱和阶段2/3和阶段2,接近饱和.饱和阶段随着NO。一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五川溪流的饱和阶段存在着时间上的变化.河流生态系统中负荷增加,使河流达到饱和状态,并最终改变溪流系统硝化和反硝化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随着NO,一浓度的增加,五川源头溪流已成为流域内重要的NO3^-源.

  • 标签: 农业源头溪流 氮饱和 氮循环
  • 简介: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技术因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无二次污染兼具良好景观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污染水体的治理。生态浮床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工程系统,其对污染的去除机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填料、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概述生态浮床系统的发展状况、脱除磷机理、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重点概述以细菌固定化技术和曝气等方式的外在法和以改进生态浮床系统构造形式、筛选优势浮床植物等方式的内在法,来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除磷效率;展望了生态浮床污水处理系统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氮 除磷 生态浮床 去污效率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LN,30kg·hm^-2·a^-1和高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对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的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通过模拟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对沉降的响应存在差异,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的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沉降的重要因素;且模拟沉降后瞬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的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磷营养盐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测定了三蛘湿地水体、底泥中的、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烊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 标签: 底泥 水体 湿地 总磷 总氮 水质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根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根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根,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量;而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量,而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量,并引起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于2015年11月25日,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集中生长区,采集0-10cm深度土壤和植物样品。于2015年12月15日-2016年3月21日,在河南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及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处理下,土壤中不同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初始平均质量比为1403.7mg/kg,实验结束时,在未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13.3mg/kg、1358.0mg/kg、1325.0mg/kg、1414.7mg/kg和1446.0mg/kg;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12.3mg/kg、1329.3mg/kg和1395.7mg/kg。与实验初始相比,添加灰化薹草的恒湿和干湿交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含量减小了10.9%,恒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最大。在灰化薹草分解过程中,2-5cm深度土壤全、铵态氮和硝态含量都增大,但是,在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各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和有机含量小于未添加处理,灰化薹草分解提供了丰富的碳源,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增强。

  • 标签: 土壤 含水量 灰化薹草分解 鄱阳湖湿地
  • 简介:本研究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氨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以及沉积物中氨和总质量分数的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物中与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物氨和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物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和硝酸盐的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的释放,沉积物中含有10^4CFU/g的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 标签: 沉积物 释放 微生物 杜塘水库
  • 简介:为了解水耕人为土碳磷的元素组成及其养分限制作用,通过调查湘东地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野外共挖掘39个样点的土壤剖面并采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区域尺度上母质、土类和发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耕作层SOC、TN(二级水平)和TP(一级水平)含量丰富。虽然SOC与TN的相关性显著,但SOC与TP、TN与TP却无显著相关性,水耕人为土中也没有存在稳定的C∶N∶P。C∶N剖面加权平均值的范围介于6.30~31.38(均值为11.22),C∶P介于1.91~29.79(均值为11.62),N∶P介于0.12~2.70(均值为1.05)。母质对水耕人为土的碳磷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这显示出土类强烈地影响土壤碳磷的化学计量比。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C∶N、C∶P和N∶P均显著降低,SOC降幅远高于TN和TP,底土中、磷的限制作用减弱。本研究表明,水耕人为土磷的限制作用可能与母质无关,但受到土类和土壤发生层的强烈影响。

  • 标签: 计量土壤学 人为土 水稻土 土壤养分 底土 土壤系统分类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的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的总含量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以炉渣、木块、砾石和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d、3d和5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和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和HB2木块区的氨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mg/L和18~19mg/L,硝态质量浓度为5.9~9.1mg/L和0.4~2.8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的去除。HB1对污染物(尤其是氨)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和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和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标签: 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配置 水力停留时间
  • 简介: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的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的氨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的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的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的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的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的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的去除率为20%~42%。

  • 标签: 氨氮 等温吸附 基质 人工湿地
  • 简介:温度和水分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5℃、35℃)和湿度(25%、50%、75%)条件下,培养35天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和增量分别为红壤27.51mg·kg^-1、0.63~2.51mg·kg^-1,红黄壤55.53mg·kg^-1、2.09~5.11mg·kg^-1,黄壤76.01mg·kg^-1、3.04-7.64mg·kg^-1和山地草甸土165.17mg·kg^-1、6.23-13.51mg·kg^-1,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1),且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相关(P〈0.05);温度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因海拔而异,增量最大的温度区间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湿度对不同海拔土壤MBN增量的影响规律一致,均为50%〉25%〉75%(P〈0.01)。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是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但对湿度的响应规律保持一致,两者均影响土壤MBN含量变化。

  • 标签: 土壤微生物量氮 温度 湿度 海拔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6种有机物料对山地果园红壤中碱解、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对山地果园土壤碱解含量的影响依次为:大豆秆〉印度豇豆秆〉烟杆〉菌棒〉稻草〉猪粪,培育末期(第110天),各处理土壤碱解的含量比对照增加了7.918~30.362mg·kg-1;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依次为:菌棒〉猪粪〉印度豇豆秆〉大豆秆〉烟杆〉稻草,磷素的最大释放率依次为:菌棒〉烟杆〉猪粪〉稻草〉大豆秆〉印度豇豆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依次为:烟杆〉大豆秆〉印度豇豆秆〉菌棒〉猪粪〉稻草;钾素养分的最大释放率依次为:烟杆〉稻草〉大豆秆〉印度豇豆秆〉猪粪〉菌棒。

  • 标签: 有机物 果园红壤 速效养分 最大释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