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如何回收利用以煤为原料的固定层间歇制气工艺所产生的,冰灰带出物是氮肥行业降低生产成本,节能降耗以及适应同家日闪严格的环保要求的一项重要课题。据我们对河北,安徽,江苏等部分地区小氮肥企业调查取样,造气炉渣发热剂量最低的3350kJ/kg(800kcal/kg),高的可达16626KJ/kg(3971kcal/kg),一般在8374-10467KJ/kg(200-2500kca/kg)。按我国年产合成氨1800万吨,每吨氨排渣400kg计,则全年有720万吨炉渣需要处理,因此,对小氮肥厂家来说,综合利用造气炉渣势在必行。
简介:通过对自动加煤机的设备结构、控制技术、关键技术等的介绍,结合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就增加产气量、保持炉温稳定、操作简便、维修简单等进行总结,使行业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共同提高。
简介:在我国气化煤球旱在60年代就开始在固定床煤气炉上作气化原料应用:分析南、北两地在型煤应用特点上的差异;型煤制作对原煤质量的要求;型煤与块煤的特性比较:型煤气化特点对煤气炉技术改造的要求.
简介:1流化床煤气化的优点与弱点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在煤气化技术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这种气化技术早在17世纪就已经在德国得到工业化的应用,但一直至今仍有不少人们在潜心研究这项古老而又具有某种“魔力”的技术。
简介:
简介:我国是一个煤炭产出和消费大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离不开煤炭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煤气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气化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并不是每一种煤气化技术均适合于中国的国情。笔者正是从此思路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论述,认为当前及未来煤气化发展领域中最有潜力的技术莫过于粉煤气化干法除灰技术。
简介:介绍了风机应用变频器调速技术的原理,日立频器的特点,并对实际应用节能效果作了比较。
简介:笔者于2002年、2003年、2005年,分别在《小氮肥》上发表了“科学应用自动阀门”、“再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三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文章在各个年代发表后,在化肥行业产生较大的反响。经常接到许多企业来电咨询有关阀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简介:论述了固定层煤气发生炉系统中自动阀门在各厂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如何正确的选择阀门。
简介:介绍了2650造气炉的流程、安装过程、投资及运行数据。
简介: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影响白煤消耗的原因,并根据我公司三个合成氨分厂的生产实际,提出整改办法。
简介:近年来随着水煤浆气化的快速发展,负荷逐年升高。目前在运行装置负荷普遍在95%~110%。高负荷的运行对系统产生了较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厂实际运行情况,针对高负荷运行时耐火砖的侵蚀做出阐述。
简介:在分析GE水煤浆气化、四喷嘴水煤浆气化、GSP干煤粉气化和Choren干粉煤气化等技术的细灰洗涤工艺流程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实际生产对比,提出了优化的气化洗涤工艺思路。
简介:笔者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在《小氮肥》上发表了“科学应用自动阀门”和“再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文章发表后在化肥行业产生了较大反响,经常接到一些单位来电讯问有关阀门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近年内有许多新建和扩建造气工程的单位,为了提高企业今后的经济效益,他们对自动阀门设计选择存在许多疑问。笔者为他们进行技术咨询。特别是近年内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自动阀门又出现许多新问题。
简介:造气车间是化肥行业多年来主抓的对象,节能降耗从头做起,围绕这一中一11,212作,各个企业都在寻求节能的途径。设备都经过多轮的改造,但是由于对设备系统改造的认识不同,等同的设备在单炉出率上千差万别,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造气系统整体认识不足,按下葫芦浮出瓢,结果是解决老问题新问题又出现。造气工段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简介:系统的介绍了移动床间歇气化炉,在自动阀门应用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使许多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介绍了如何科学应用阀门的方法。
简介:介绍了型煤的种类、特性、成型方法,并对目前市场上新开发的各类粘结剂应用效果等都做了全面的论述。
简介:系统的介绍了移动床间歇气化炉,在自动阀门应用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使许多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介绍了如何正确的、科学的应用阀门的方法。
燃渣锅炉技术及其应用
自动加煤技术应用分析
分析腐植酸煤球的制作与应用要点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CX改性腐植酸型煤及其气化技术
低碳经济下粉煤气化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吨氨耗半水煤气用量测定及其意义
65t/h锅炉风机变频调带技术应用节能分析
煤气炉产生“待炉”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四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
再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
Φ2800造气炉的应用总结
白煤消耗高的原因分析
耐火砖侵蚀原因分析
气流床气化洗涤工艺分析
三论科学应用自动阀门(上)
腐钠陶土煤球开发应用小结
造气设备系统改造与应用
自动阀门应用中的误区(一)
型煤的研制与应用综述
自动阀门应用中的误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