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者简述了东海PH油田钻井的钻杆刺漏原因的研究过程,以及取得的初步结论。从1998年开始,PH油田接连出现了钻杆刺漏现象。为此,有关部门组织了跨系统的多学科、多专业科研合作,先后有5个学科,24个专业,近20个大专院校和科研所,8个油田的专家参与了研究。并先后在5个城市进行了11项正规的系列试验,写出了13部正式试验报告及调研报告。在研究中,使用了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3项专利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现代化大型工具中出现的机具损坏、腐蚀问题,其常常是综合原因作用的结果,需要从相关的各个学科进行认真地研究。对钻具刺漏现象的大量试验和研究,意外地发现并证明了该油田的地层内存在少量腐蚀气体。虽然这类气体的含量并不高,然而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PH油田的地层状况,在今后的油气生产中正确确定有关装备的防腐等级,以及预测生产装备的使用寿命,都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简介:油田油气生产集输联合站设施将油井产出液分离成油、气、水。通过减压使天然气与原油、水分离。分离出气体后,原油在加热炉和脱盐罐里加热,降低原油中的盐分和水分。这样,在联合站里有许多平行或者交叉铺设的埋地管道,它们却有不同的运行温度。要确保这些生产设施长期安全运行,阴极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普遍采用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标准RP0169规定的阴极保护电位准则评价埋地管道的阴极保护效果。在油气集输联合站里,通常采用铜接地电极保护人员和设备防止电击危险。这些接地造成混合电位(铁与铜),假如必须使用,就使100mV电位漂移的应用变得非常困难。同时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的情况下,电位数据的解释也变得更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