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25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配合抢救,又能快速给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要求。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疾病,常规化疗疗效不佳,复发或进展(R/R)率高。近年来,新药治疗R/R PTCL取得了良好进展。单克隆抗体、表观遗传调控药物、信号通路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药单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总体反应率(ORR)可达20%~30%,在某些亚型中甚至更高。不同作用机制新药的联合进一步提高了单药疗效,例如罗米地辛联合5-氮杂胞苷、罗米地辛联合普拉曲沙等。未来期待更好的药物组合方式以及新药和传统化疗的联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就PTCL的新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通过对49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采取合理的气道管理,确保气道通畅,预防感染,选择适当的时机脱机及拔管前后恰当护理等措施。结果49例患者中有38例插管后病情好转,于插管后5-15天顺利脱机并拔管,未出现护理并发症;有7例因呼吸机依赖而气管切开,2例最终因脑出血并发脑疝而死亡,2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结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确保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功能的重要措施,掌握正确的规范性护理方法是提高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耐力训练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19年7月,共纳入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76例,计算机法随机分组,康复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康复组患者给与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外无特殊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出院后12周行最大吸气压(PIma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运动试验(CPET)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定法(MRC)评估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结果干预后康复组PImax高于对照组及同组干预前[(91.5±12.3)比(72.4±10.2)cmH2O(1 cmH2O=0.098 kPa),P<0.001],而对照组前后则无明显改变;康复组LVEF高于对照组[(52.0%±9.0%)与(43.3%±8.4%),P<0.001];CPET:康复组峰值公斤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摄氧量(VO2at)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合理的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心脏康复方案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8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成喉罩(LMA)组和气管导管(TT)组各40例,观察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LMA(TT)置入前(T1)、置入后1min(T2)和拔除LMA(TT)后1min(T3)的SBP、DBP、HR、SPO2值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一次成功率。观察两组患者气道相关并发症返流误吸、咽部不适、恶心呕吐、术后躁动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T0)及LMA或TT置入前(T1)的SBP、DBP、HR、SPO2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置入后和拔除后LMA组的SBP、DBP、HR值显著低于TT组(P<0.05)SPO2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LMA或TT一次成功率LMA组90%(36/40),TT组95%(38/40),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情况苏醒躁动、咽喉不适LMA组明显少于TT组(P<0.01),两组均无返流、误吸。结论小儿临床麻醉中喉罩替代气管插管通气,具有气道损伤小,恢复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优点,可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与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