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治国方略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治理国家的谋略、策划和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即一个国家的建设蓝图、方向道路和目标任务;二是怎么样建设好国家,即治理国家的途在、部署、方针政策和领导艺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领导集体,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精心的设计和不懈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治国方略,既一脉相承有其共同点,又与时俱进有其时代特色。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核心领导人 治国方略 领导艺术 解放思想 作风建设
  • 简介:英早期马克思主义观具体体现有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思考上,注重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得出"舍改造经济制度,无由改造社会"的科学结论;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打倒军阀;在中国革命动力的基本问题上,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作出了初步判断。这些看法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成就。

  • 标签: 恽代英 早期马克思主义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
  • 简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曾被公认为《共产党宣言》的精髓。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对于因“新经济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联共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历史形成的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对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难以超越的界碑。从斯大林模式中突破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由消灭私有制转向发展生产力,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过70多年的艰辛,也未曾有人敢于迈出的死胡同。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绝不是一种僵硬的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人民的福祉,具体采用何种制度,全以是否利于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为转移,体现了他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政治胆略和伟大气魄。邓小平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伟人。

  • 标签: 邓小平 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 简介: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当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主要采用的是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土和政权的安全.而当国家面临的威胁发生改变时,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相应地改变,80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由战场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利益.经济安全则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基点,避免国内外的各种干扰、威胁和侵袭,确保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国家安全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根本利益 政权 世界各国 历史条件
  • 简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我国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明显地存在着差距。如何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三中央领导集体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中央领导集体 西部开发 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 简介:江泽民强调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一系列重大场合,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作了重要阐述,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 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党建工作
  • 简介:一、毛泽东在商品经济方面的艰苦探索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留下有益启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商品经济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留下了以下几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中国要发展的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有计划的.他说:之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能够与计划相结合,就是因为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与计划都能对经济起调节作用.所以,"应该把国家和公社的商品交换纳入轨道,要逐步推广合同制度."[1]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他提议在起草的文件中写上"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我们要发展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 标签: 领导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理论 生产力
  • 简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建设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的政党,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建党思想.

  • 标签: 政党 党的三代领导人 先例 党建工作 建党思想 第一代领导集体
  • 简介:<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1945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又取得了合法地位。截至60年末,伴随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哲学领域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活动,一方面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及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方面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成果。进入70年,日本大体实现了战后现代化,80年则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适应时代的转变,马克思

  • 标签: 恩格斯 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辩证法基本规律 社会发生 主体
  • 简介:20世纪40年,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探索和积淀过程,最终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领导集体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构建、国共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共产国际的解散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奠定了主体、理论、实践和国际基础。随后,经过党内其他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宣传,全党、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极大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

  • 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提出 反响
  • 简介: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家、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袖恽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在探索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甄别;在同反动势力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既坚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同时又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社会文化改造的主张。重温恽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恽代英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 简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领导集体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积极开辟了"德法同构"的治国新途径.本文将从"德法同构"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背景以及现实实现途径等方面试析中共第三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 标签: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试析 “以德治国” 江泽民同志
  • 简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中国也是如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央人民政府出于对世界形势的总体把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毛泽东时代以区域均衡发展为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邓

  • 标签: 三代领导人 区域经济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政策 江泽民 邓小平
  • 简介:<正>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行自主经营,二是实行自负盈亏,三是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九十年要把企业改革引向深入,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

  • 标签: 九十年代 国有企业 自负盈亏 经济改革 企业经营管理 基本特征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全世界共同的理论财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以来,它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被广泛开展,涌现出大量的研究学者,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就有二百多种。对20世纪50年以来国外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特点,能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思想 国外论著
  • 简介:特殊时期审视两党中央民族精神理论的时代意义: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其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概括地讲,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对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中央 民族精神 内涵 三个代表 艰苦奋斗
  • 简介:<正>该重新思考一下了。早期资本主义已结束,公认的阶级文化也随之衰退,被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变革的信息经济和消费娱乐方式所瓦解。右派紧随着这些变化走向成功,正如保守党在竞选中的不断胜利所表明的。左派对当代的重大思潮反应迟钝,但现在也有了

  • 标签: 威廉斯 自由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文化观念 自由主义 文化批评
  • 简介:20世纪60年初期,为摆脱困境,恢复农业,解决吃饭问题,许多地方探索并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刘少奇当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他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党中央在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农业生产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

  • 标签: 刘少奇 60年代 “包产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