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邓小平政治观能够'导致行动'的关键,是'立足社会多数'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邓小平政治观从社会多数人的现实状况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最新发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科学前提:立足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确立了初级阶段理论;适应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提高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创新了当代中国政治。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民众基础:尊重多数人的选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多数人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多数人的需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实践归宿:把握多数人的状况,根据实际制定政策;依靠多数人的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接受多数人的评判,确立科学价值标准。
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是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今天人类社会问题得以产生之根源的回答,仍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之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的指导。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家交往、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阻碍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应当从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入手,这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初衷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根据。
简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是执政党和政府统筹社会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是在与国家建设的联动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的持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社会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建设必须要在社会领域构建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互动式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建设是关乎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人治取向还是法治取向的关键问题,也是破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重大政治命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要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依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路径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一个突出"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一起来"和"四个善于"的战略部署中。"党主法治",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模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法治国家建设的新模式,也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和中国政治传统的一种中国式法治模式,是今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