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正>这次讲演的题目《反讽的概念》源自克尔凯郭尔,由他撰写的论反讽的一部精品就名为《反讽的概念》,这部著作欲求可得。题目本身便有讽刺的意味,因为反讽并不是一个概念,这也是我打算进一步展开来谈的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且让我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谈论的反讽开始,他是我必须谈到的最重要的作者,谈到反讽时,以下是他的原话:"Wersienichthat,dembleibtsieauchnachdemoffenstenGes-tandniaeinRatsel."意为"甚至在听众不受任何限制的长篇的演讲之后,如果一个

  • 标签: 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 费希特 克尔凯郭尔 布兹 本杰明
  • 简介:马克思和杜威哲学都主张以实践或者行动来改造传统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但是对于实践与行动内涵及其价值功能的理解,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与主客不分的经验;创造人类历史的社会活动与个体适应环境的行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实验性的探究行动;作为目的的活动与作为工具的行动。由此导致两者在哲学总体上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自然主义经验论的分野。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杜威 行动
  • 简介:不从理论上把毛泽东实践概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本质区别梳理清楚,就有可能在毛泽东实践概念解读上丧失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国之旅的立场,将毛泽东实践概念解读引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立场上去,或者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误当成毛泽东实践概念,用西方左派激进主义思潮的实践概念冒充、伪造、置换毛泽东实践概念,将毛泽东实践概念打扮成他们政治立场上需要使用的工具.

  • 标签: 毛泽东 西方马克思主义 实践
  • 简介:康德不仅在认识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实践领域也同样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建立起了道德形而上学。他通过论证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反思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阐释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为我们展示了纯粹先验的自由王国。由此,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也陷入了内在困境之中。

  • 标签: 自由 实践法则 实践理性 至善 康德哲学
  • 简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阶级”一词来源于本土话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强调的是争取敌军士兵参加武装暴动,而不是通过“打江山”的方式夺取政权。在1939年12月首次使用“革命的特殊根据地”这一概念之前,毛泽东著作中的“根据地”指的就是“军事根据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割据地”。毛泽东著作中的“主观力量”最初指的是“革命力量”,而“客观力量”则是指“反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规律”相当于现在的“规则”,所谓“战争指导规律”实际上指的是“战略战术”。只有从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解读,才能准确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文本。

  • 标签: 毛泽东著作 文本 概念史
  • 简介:<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往大处说,它是中西两大思想文化传统经过激烈碰撞而相互融合的产物。因为从根源上讲,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分属中西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哲学基本理念如本文所要讨论的实践概念上更是如此,任何深入的研究都必须放到中、西、马三大思潮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我们对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研究就成了一种比较研究。这种比较共有

  • 标签: 实践概念 毛泽东著作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实践
  • 简介:马克思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扬弃和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逐步阐发的过程中来规定个人自由概念的。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概念,即思辨理性自由、哲学人道主义自由与劳动自由既相互关联又有质的差别,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原则,也反映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现实历程。

  • 标签: 马克思 思辨理性自由 哲学人道主义自由 劳动自由
  • 简介:若将价值定义为对象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它不应当包括负价值,二是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且由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欲望、意志内在联通,因此需要不仅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价值间的差异与矛盾常常由主体差异引起,因此研究人的个体、群体、类这三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负价值 需要 人的三重属性
  • 简介:实践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原则,它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活动"虽然充满了能动性,但缺乏现实的根基,是抽象思辨的活动;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理"虽然肯定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缺乏能动性,只是对感性对象的单纯直观,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马克思继承亚里士多德开辟的实践哲学传统,整合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的"活动"的能动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理,把"感性"和"活动"统一到现实的人身上,既克服了"活动"的抽象思辨性,又扬弃了感性对象的单纯直观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概念

  • 标签: 实践 感性 活动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放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具体的价值表现形式,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这样就造成了马克思在价值的关系范畴、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的根本性革命。首先,在价值观上,坚决反对任何生物学意义上的效用价值论,坚决反对在一切对人类有意义的实体上泛用价值概念,甚至是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安全、富裕等一切有用性方面。其次,在价值的本质上,马克思反对任何理论的、先验的价值概念,诸如所谓的人道价值、天道价值等,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一种价值会在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先验存在,且作为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别的,只是特定人类组织的共同的社会劳动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组织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完全不同,譬如个人对教授称号或枢密顾问称号或某个勋章的需要,也只有在完全一定的"社会组织"内才有可能。再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中的暂时的价值结构现实绝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结构本质,新的社会劳动共同体将产生新的共同价值。

  • 标签: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国内马克思类概念研究的兴起既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又从根本上源自现实中当今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此领域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式研究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集中式研究两个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类概念历史演化的进程;马克思类概念与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关系和马克思类概念的文本依据。为促进这一研究的丰富和发展,还有必要深入挖掘马克思类概念形成的思想资源、加强马克思类概念的文本研究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已有的各方成果以及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纳入到马克思类概念研究来。

  • 标签: 马克思 类概念 背景 研究成果 趋势
  • 简介:'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当前人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从多个维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全面深入的辨析,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维度 资本家 工人 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对物质概念经过了一个从贬抑到接受再到深化的过程。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的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站到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到了《德法年鉴》时期人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做了清晰的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性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完成。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物质概念 实体 关系 历史
  • 简介: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80年代前后围绕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理论名称问题进行探讨,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才正式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应当以事实为原则,不轻易搞定性处理。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关乎中国未来的旗帜、方向问题;是对邓小平、也是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造的充分肯定;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连续性所作的思想理论上的保障。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概念 形成过程
  • 简介: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概念,即认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的关系。内在关系如何外在化,涉及唯物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却鲜有人问及。作为内在关系的辩证矛盾只有通过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地客观化和外在化;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只能是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不可能是不同的客体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主客同一体,由此保证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立"和"同一"两重性,而是与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同一"、"对立"、"对立同一"三重性。

  • 标签: 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内在关系的外在化 辩证矛盾的客观化 主客体的对立同一
  • 简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的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的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的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的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本质.

  • 标签: 货币 表现形式 货币职能
  •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两个同等通行的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两个译法恰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而这两种论述语境所关注的层面既有不一样的地方,又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个是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一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一个则是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一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的“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的幻象特质,关注这一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的特异效果。本文的重点就是要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 标签: 拜物教 恋物癖 奇观化
  • 简介: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不可轻视,但工业革命的起点是“机器”工具机而非动力“蒸汽机”。在马克思看来,仅仅作为生产力的机器自身还不能算是经济范畴,yl有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对立统一关系的“机器”概念,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强调“工具”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其实质就是强调“机器”的经济范畴意义,而不是机器的单独生产力意义。对于科学技术伟大历史作用,必须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视角理解。

  • 标签: 马克思 机器 经济范畴 工业革命
  •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的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的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的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的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的主张。

  • 标签: 小康 社会 概念 源流
  • 简介:一、引言目前对“资本主义”通常有三种解释,分别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的雇佣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一般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也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的第三种解释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一词是指一种生产方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争论 概念 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 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