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我治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本不敢置一言;承胡孚琛先生不弃,常来谈道家和道教的学问,获益匪浅。盖中西学术分殊,究其深层思理,也常有可以贯通的地方。此次孚琛又以陈撄宁先生遗著《参同契讲义》见示,并辅以有关书籍,着我阅读,嘱为陈先生遗著作序,踌蹰再三,作序不敢,遂以一篇学习心得求教。

  • 标签: 参同契 内丹学 道教 道家学说 陈撄宁 仙学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尽管沃勒斯坦的这番评论指涉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的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8月21日在广东广州举行,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近200人参加了发布会。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成龙教授参加会议并先后发言,对这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系列丛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书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 标签: 《大学》 礼学 理学 文本诠释 范式创新
  • 简介: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投有自已的特点?经作者研究之后.感觉到传统经学的实践中确实有直释与旁通两个基型.可惜投有受到学者充分的注意.故本论文为了具体讨论起见.特别以《易经》的诠释为例.依以下各节:一、前言,二、对“中国经典诠释基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诠释体式,四、直释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五、旁通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六、结论.来论述.其中第四、五两节又各立细目,详细讨论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中国经典的诠释体式是依字一句一章一篇一卷运次解释而成立低层的训诂、章句、注、笺、解、疏、说、传,甚至更有不泥于文句,而依义理而成立高层的释义、通释、通义.乃至量高层的哲理诠释.其诠释可归纳成两个基型,即依各经本身在历代表现出日新乎高明的直释诠释与依异经互释在后代表现出富有乎博大的旁通诠释。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此两型诠释之于经典正犹乾坤之于易,经典在诠释中表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标签: 易经 经典诠释 直释诠释 旁通诠释
  • 简介:8月4—8日在中国澳门举行,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香港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当代诠释学的前沿问题,诠释学与哲学史,法律解释与法律实践,社会批判理论与正义和民主,古希腊哲学与先秦儒学的互诠,隐喻、哲学与文学,等等。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系主任傅永军教授应邀率代表团出席。

  • 标签: 诠释学研究 中国澳门 法律实践 学术研讨会 经典诠释 文化诠释
  • 简介: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

  • 标签: 《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 戏曲文学 传统文化 通俗文化
  • 简介:12月21~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主办,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信州大学、日本东洋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40人出席会议,32人提交并宣读了论文。会议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儒家伦理之经典基础:文本与诠释;儒家伦理的体制维度:礼制与律法;儒家伦理与社会生活:家庭与宗族;儒家伦理与佛、道、耶的比较与对话;儒家伦理与东亚社会。

  • 标签: 儒家伦理 社会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伦理研究 文化视域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的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的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的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的内容。”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明 主体性 学时 叙述 理学传统
  • 简介:4月13—1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希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谢文郁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古希腊研究著作——《真假之辨:柏拉图(智者)研究》、《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9)》、《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所体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读者一作者”相互回应式的深入交流,并对这三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山东大学 希腊思想 问题研讨 文本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