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德性 道德情感 角色伦理
  • 简介:《儒藏》堂本《论语义疏》,在校点方面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误校,即校勘方面存在错误,如"称论"误为"弥论","共"字误为"其"字,"足"字误为"是"字,等等。二是失校,即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应出校而未出校,如底本为"于时万物不齐",参校本为"于是万物不齐";底本为"宜道",参校本为"宣道",等等,皆未出校。三是误点,即断句标点错误,如"加之以礼乐,文成也"被误点为"加之以礼乐。文,成也";"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被误点为"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等等。

  • 标签: 《儒藏》 《论语义疏》 勘误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仁论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虽然断辞在《周易》本经文本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文献语言现象,但我们通过归纳整理分析,能够发现其具有较为成熟稳定的文献语言特征。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断辞自身系统的分类即亨字、利字组与吉凶辞三类系统,它们各自具有预测、规范及直接判断的语义内涵。断辞在本经文本整体语义和思想表述中,以价值判断的形式承担了凝聚价值指向、在境遇中决断可能时机的语言角色。深入把握断辞的语义特征及其意义问题,能够为中国思想传统的研究提供诸多新的线索和可能路径。

  • 标签: 《周易》 断辞 文本 语义 价值判断
  • 简介:语言问题和“实在”问题是联系在起的,我们要把“实在”讲清楚必须运用到语言工具。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研究中,在远离经验的微观世界中要指称量子场的基本实体需要用到其他领域的帮助。理论预设可以作为指称理论的辅助理论运用于量子场论研究中,预设不同概念框架需要的指称理论是不同的,最终指称的基本实体也是不同的。在量子场论中,我们可以预设“特征”这概念得到了“场量子”这样的基本实体,然后用指称的描述理论指称它;我们可以预设“此性”和“可能性”的概念得到了“定域场”这基本实体,然后通过直接指称理论指称量子场中的定域场。

  • 标签: 直接指称理论 量子 场论 语义分析 概念框架 “可能性”
  • 简介: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下《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 标签: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 玄学 儒道会通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这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个总的思倾向。就此,笔者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分殊,不论从气还是理出发,全天下只有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阳的关系;二是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的或是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的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本文对道南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有个伴随这进程始终、几乎是引起所有学者关注和融入他们智慧的思想运动,这就是对自己历史悠久的、处在衰蜕中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作为思想家的梁漱溟先生,应该说是在这场思想运动中立下了第块历史丰碑的人物。

  • 标签: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西方文化 生命观
  • 简介:<正>前642年己卯周襄王十年齐孝公姜昭元年春正月,宋襄公子滋甫率曹、卫、邾诸侯师纳齐太子昭而伐齐。三月,齐人杀其君姜无诡(无谥)。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昭,太子昭走宋,宋遂于四公子战。五月,宋败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师还。齐失霸主地位,郑背齐朝楚。秋八月丁亥,齐孝公葬齐桓公于临淄城南二十一里鼎足山上。

  • 标签: 诸侯 十七年 王二 十三年 齐人 齐国
  • 简介:拜读张华松教授所著《齐长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9月修订重印)之后,第感觉是:我终于读到了部好书!

  • 标签: 文艺出版社 《齐长城》 张华松 书评
  • 简介:<正>《论语·为政》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病”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 标签: 论语 孝敬父母 问孝 马融 高诱 孔子
  • 简介:结识汤介先生,是在1980年代初“文化讨论”勃兴之际。汤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是论坛中心之,我多次参加书院活动(如在北大举行的文化讲习,随汤介、萧楚父、庞朴先生等赴深圳大学考察深大文化研究所等等),亲炙汤先生优雅风范和卓异思想,服膺其“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宏议,余以为,这是改革开放起始期学术界人士发出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呼声。

  • 标签: 汤一介 中国文化 怀念 80年代 深圳大学 时代精神
  • 简介:《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问题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贯”之解释,构造了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 标签: 一以贯之 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