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性的讨论,通常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性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其论性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的判定,而是气质上的多寡,其论性以中之性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性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的朱熹和湖湘学派的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性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简介:伴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其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具体的"人"出发,认为价值观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要受到历史、社会实践的制约;价值的内涵、价值观应该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客观性、阶级性、具体性等特征;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的,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对于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应该采取历史、阶级和具体的分析方法。
简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批判先河。而《启蒙辩证法》无疑是他批判理论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启蒙理性转变成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带来一系列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丧失进行深刻的批判,为反思现代文明,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世界提供了思路。
简介:2015年10月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简介:叔本华与尼采,作为悲观主义语境下不可分割的两个名字,在一次次被讨论、被分析、被注解之后,愈发地延展出更多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尼采的悲观主义衍生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在某一个岔路上与后者分道扬镳,本文援引了叔本华与尼采颇具代表性及标识性的原著以及众多相关学者对他们的思想及生平的剖析评述,旨在将二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想做粗略的分析与比较。
简介:建筑美德是一种物化形态的美德,它是一种通过建造活动展现出来的人为自己造福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人利用人造物来满足生命需求、追求更好生活的外在表征。维特鲁威提出的三个基本建筑美德——坚固、实用和美观,蕴含普适隽永的价值。维特鲁威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对其建筑价值观的认识、评价与发展,折射出西方建筑美德观的流变。追寻当代建筑美德,除了遵守建筑的传统美德外,尤其应强调能够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美德要求。
简介: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简介:2011年7月2日,为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提升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属“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与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成功举办了“文化软实力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第四次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5人出席。
浅析周敦颐所论性之善恶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浅析
浅析《启蒙辩证法》的技术批判思想
传承 创新 担当——“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综述
浅析叔本华与尼采悲观主义生命价值思想的博弈
论建筑美德
民族传统文化建筑表达的伦理叙事功能——以裕固族为例
“文化软实力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第四次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