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雕塑家吴显林是中国佛教雕塑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1994年,他人选独立创作设计了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铸铜材质,为世界巨型铜铸雕塑之一;2000年,他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主持海南三亚“三面观音”像的定稿设计,三面观音高108米,不锈钢锻造,位居世界巨型雕塑前列;2001年他投标入选原创设计了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佛高128米,亚金铜板锻造,为目前世界最高雕塑……其一人参与多尊巨型佛像创作的经历在古今雕塑界实属罕见。

  • 标签: 佛教雕塑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创作设计 书写 2001年
  • 简介:1、以“道”治国的思想。《河上公章句》认为要“致太平”,君主须用道治国,依道而行,循道而动。所以他说:“用道治国则国昌民安”(1)。河上公所说的“道”,就是一种社会规律,君主不能恣意妄为,违道而行,应当根据道的本质来治理国家,统治民众,“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2)。否则就要失威

  • 标签: 道教 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 伦理道德思想
  • 简介:《女论语》在中国传统女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从内容到形式,均受到佛教较大影响,带有较浓厚的佛教色彩。由此,不仅促进了女训思想的拓展和实用,而且使以儒家女性道德观为核心的女训在唐代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中、下层中得以广泛普及。

  • 标签: 《女论语》 宋若昭 儒家思想 佛教色彩
  • 简介:时代的浮躁喧嚣改变了无数人,却唯独改变不了匠人的内心。詹宁宁在修行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修行。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作品,融铸的不仅仅是匠心,更是把佛像雕塑艺术发扬光大的使命感。

  • 标签: 佛像雕塑艺术 对话 使命感 修行 浮躁 守中
  • 简介:我们知道,《利未记》是耶和华上帝赐给选民的手册,教导他的选民如何亲近他,蒙他喜悦。书中不断地重复一个重要的命令就是"你们要圣洁"。因此,大多数解经家、神学家都认为《利未记》中上帝的属性是圣洁。不过,笔者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利未记》中上帝的另一属性——慈爱。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 标签: 上帝 三个方面 爱人如己 百姓 以色列人 选民
  • 简介:1990年,在台北松山寺复刊的《狮子吼》杂志曾为明真法师示寂周年出专辑.在其社论中恭敬老法师是“现代僧宝的典型”。复刊于台湾的《狮子吼》杂志,如此推崇这位大陆现代高僧.确实有一些殊胜因缘.因《狮子吼》的创办人道安法师及其后继者灵根法师曾是南岳佛教讲习所的学僧,均受教于明老:且该刊创办之初.明老为其大力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

  • 标签: 法师 佛学思想 《狮子吼》 唯识 创办人 撰稿人
  • 简介:本文以当下社会转型中存在的诚信缺失,伦理道德失范,人际关系物化,以及人对精神世界的淡漠为观察角度,尝试从《圣经》文本、信仰和处境三个层面思考基督教伦理的内涵,并反思其作为维系人类"共在"与"秩序"的伦理之一,如何在当下社会发挥苏醒人心和灵性省思作用,且参与建立一个具尊严、包容、秩序、和谐的社会,彰显基督教伦理在当下社会中的存在价值,见证基督教对现世与终极的关切。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圣经》 信仰 处境
  • 简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佛学史家一般将禅宗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以五祖弘忍为分界点,此前为预备阶段,其后为发展阶段。如此划分,笔者认为过于笼统,也欠确切,客观上低估甚至抹煞了五祖弘忍之前的列位祖师及他们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有再研究之必要。

  • 标签: 中国佛教 禅宗史 预备阶段 发展史 分界点 宗派
  • 简介:本文从创造论和人对美的追求的角度探讨了《马太福音》6章25-34节的美学意义,认为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之一也必定与其它的受造物有着共通的一面,人可以从耶稣所指出的创造物之"美"中,找到对自己的意义和启示。即从"飞鸟"与"百合"所揭示的本性之生命美,来联系人在生活中所应当持有的追求目标和次序,从而展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

  • 标签: 创造论 美学意义
  • 简介: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伊斯兰教 中国 传统文化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 宗教观念
  • 简介:2010年的《中国宗教报告》指出,基督教发展较快,估计全国基督徒人数为2305万人;在2011年的《中国宗教报告》里则指出了中国基督教在当今社会中能为推进"公民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基督徒的人数上升了,牧养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日趋严峻。随着政府对宗教的"脱敏",我们所谓的"私设聚会点"或"家庭教会"也慢慢浮出水面,这样,就更加需要理解教会的真意,以便办好中国的教会。我们的教会究竟是而且应该是怎样的教会?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变迁?能给当下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义和资源?对当下的问题又该如何回应?因此,本文就《圣经》、教会历史与中国本土中的教会论,作简单探讨。

  • 标签: 教会论 《圣经》 教会历史 中国本土
  • 简介:导论:今年是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500周年。尽管引发宗教改革的因素包括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等,但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是神学上的。为了对抗罗马天主教会,改教家们明确地维护唯靠恩典的教义或维护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信称义'是路德恩典教义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位重要的改教家,马丁·路德总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他要反对天主教的官方立场及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要反对改教阵营中的激进改教派。可以说,路

  • 标签: 中国教会处境 处境相关性 恩典观念
  • 简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认为,“无论在哪里,我们若发现上帝的道,被人纯正宣讲,听到,而且圣礼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无疑问,那里就有了上帝的真教会”由此我们知道,真正的教会有两个标志:(1)宣讲上帝的道;(2)执行圣礼。

  • 标签: 圣礼 教会管理 中国 基督教 教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