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信息加工已成为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其特异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抑郁的有效指标。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信息的反应水平以及对情绪表情(尤其是悲伤表情)的辨别能力都有所降低,不仅抑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受损,而且在社会情境下精确判断面部表情微弱改变的能力也受损。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及其主要发现,并借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出有必要开展抑郁症患者微表情识别及训练的研究,最后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 标签: 抑郁症 面部表情识别 面部微表情识别
  • 简介:1.1父母亲的情感变化在我16岁之前,我从没有看到过父亲。而我一提起父亲,妈妈总是告诉我所他已经死了。我再多问一句,妈妈不是哭就是大发脾气。于是,我再也不敢提起父亲。

  • 标签: 情感变化 心理咨询 患者 父母亲 父亲 妈妈
  • 简介:为了探索集体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本研究在90名癌症患者中随机选取46人进行干预研究。为考察干预效果,在干预后分别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的前测得分为协变量,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的后测得分为因变量,进行2(分组:实验组、对照组)×2(性别:男、女)×3(年龄: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的三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集体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在应对方式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集体心理干预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集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 标签: 癌症患者 集体心理干预 应对方式
  • 简介:本文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40名住院神经症患者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艾森克人格问卷所测查的四种人格维度E(内、外向)、L(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N(神经质)和P(精神质或倔强、讲求实际)得分分别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与否认以及偏爱被试等因子分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 标签: 神经症 人格特征 父母教养方式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的认知与患者对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的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对医信任的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对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的对医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得分变异的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本文以主要症状为强迫性并以具有典型强迫性人格特征的一名大学生为例,主要运用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症状的成因,促成其情感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咨询目标不仅在于缓解或消除症状,也试图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另外,本案例也注意了认知改变、行为训练、与家庭辅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各种方法尽快减少症状的影响,及时恢复其社会功能,并最大可能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有特别的意义。

  • 标签: 心理动力学 强迫症 个案
  • 简介:目前,在心理诊断和治疗实践中,如对服刑罪犯等相关人群异常心理的诊疗矫治(矫正并医治),现有心理咨询师职业大典相关内容的规范及标准界定,远远满足不了实际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需要。实践表明,一名合格乃至出色的心理咨询师,不仅应当具备诊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技能,更需学会规范处理并诊疗矫治心理异常中确诊的神经症,以及各类非发作期或服药康复期的精神病性疾病。然而,我国2005年修订的心理咨询师技能鉴定规范系列中,对心理异常患者的心理咨询治疗规范内容仍是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治疗范围的发展空间,甚至阻滞了职业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异常患者咨询治疗矫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根据本人六年来百余起心理咨询诊疗矫治的个案,结合笔者对心理异常患者,如强迫症、抑郁症、厌学症、同性恋、各类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诸多临床心理疾病诊疗实践,特在此探讨心理咨询师规范诊疗矫治心理异常患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研究相关内容的风险防范和注意事项。同时,对难产25年的《精神卫生法》征求意见草案,笔者从立法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独家观点。从而,对心理异常罪犯诊疗矫治工作实践,从心理咨询诊疗矫治方法和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思考和创新,以供同仁商榷。

  • 标签: 心理异常 诊疗矫治 理论调整 疗法创新 风险防范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54名精神分裂症,47名神经症及51名控制组被试分别完成了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责备与辩解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病人组与控制组相比有较高的内控倾向,但在责备和辩解倾向上的差异却不显著,针对这一结果,本文讨论了在心理控制源倾向与适应和健康关系中情境因素的重要性,以及病人责备与辩解倾向存在较大差异的假设,文中还针对问卷研究的局限,提出了验证假设的途径以及改进临床研究设计的必要性.

  • 标签: 心理控制源 精神分裂症病人 神经症患者 倾向 控制组 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