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大米来探讨环南海区域网络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未来图景,认为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地方化,当现代物流便捷到全球商品一致化的情况下,流动就等于不流动,看得见的物质流动就趋于"静止"。在此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大米来加强环南海区域的联系,最根本的办法是借助技术的力量,扩大技术推广市场和大米消费市场,在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自身建设一个后备粮仓,形成一个稻作技术的"想象共同体"。

  • 标签: 区域研究 大米 环南海
  • 简介:疍民以河海为主要劳动对象,以舟艇为主要生产工具,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媒介"。疍民世代从事水运及海洋渔业,劳作并固守在国家的第一道海防线上。本文在回顾明清时期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以管窥国家海防策略如何参与缔造"疍"的族群标识,以及"疍民"与"水军、岛贼、倭寇、海盗"等群体之间的身份流动。本研究探索明清以来疍民的"国家化"和"汉化"过程,为我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提供历史证据。

  • 标签: 明清时期 南海诸岛 疍民
  • 简介:以田野调查经历作为叙述对象,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和反思人类学海外民族的实践过程。认为后殖民时代的民族方法遭遇"角色困境"和表述危机,主要体现在对自我角色的反思和民族文本的书写体例上,主张采取"个人为中心的民族"方法,把田野和民族文本中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并置",以打破传统民族的刻板印象。

  • 标签: 海外民族志 方法论 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
  • 简介:范围副词"都"起源于东汉,发展和完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怪小说中的"都"反映出它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两方面的重要发展和创新,为其后取代"皆"准备好了条件.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副词 语义 句法结构
  • 简介:历史民族是人类学与历史学互动交融的产物。它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注重事件或现象的历史、过程与结构,提倡跨文化的比较视野,关注事件或现象的生成动力及发展过程;以历史民族为指导,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应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下,从各民族的主位观念中建构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关注文化现象的历史性,在具体历史过程中探究其结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比较中,才能准确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才能厘清文化发展、演变的逻辑,才能深入阐释文化的种种象征意义。

  • 标签: 历史民族志 历史 过程 结构 少数民族
  • 简介:从至元二十三年(1288)起,到大德四年(1300)成书,在大德七年(1303)又进行了增补,计1300卷,是元政府绘制的一部符合元帝国实际疆域的、全国性的地理和天下总图.扎马拉丁与的修订有着密切关系,他将西方技术引入中国,使中国的地图技术初步具备了由计里画方的传统方法向经纬度方法过渡的可能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考察中西文化交流和对后代全国地理总的编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扎马拉丁 大一统志 修订
  • 简介:清末贵州天柱冷水寨侗族文人龙绪昌撰写的《兵燹略》,详细记载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天柱及其周边县域以姜映芳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之间长达17年之久的斗争过程。笔者在修撰《冷水寨》过程中,发现了这部珍贵文献手稿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现将整理标点和注释的手稿内容正式发表于此,以飨读者,旨在为从事该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史料。

  • 标签: 清末 龙绪昌 《兵燹志略》 点注 天柱冷水寨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阐明了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的概念、学科体系及演变历史,并对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及其最新发展态势作出了评价。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分析模式 变迁
  • 简介:能叙事才好成事,是表述主体才可能是社会主体。相对比较紧迫的是,海外民族是疗治中国社会科学严重落后于时代的病症的一剂良药。当其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领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上也会更上一层楼。

  • 标签: 海外民族志 中国社会科学 表述共同体
  • 简介:介绍早期澳大利亚民族工作者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及其在原住民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探讨当代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对原住民的研究,希望为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和如何建构人类学中国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澳大利亚原住民 身份认同 原住民艺术 玩笑
  • 简介:散杂居民族是我国学术界对散居民族和杂居民族的总称。作为相对聚居民族而言的一种特殊分布样态,散杂居民族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激增,流动地域也逐步扩大,散杂居化趋势越发明显。

  • 标签: 散杂居 民族研究 民族志 文化特征 学术论文 牛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