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鄄城蒙古苏考波·少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之后,在今山东省郸城县居住着一支自称元裔的苏蒙古人(大约有M万人口)。笔者于1995年9月下旬曾赴该县梁屯乡蒙古苏聚居地苏老家村、北王召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对苏蒙古人的村舍建筑...

  • 标签: 苏氏蒙古人 蒙古苏氏 考证 鄄城
  • 简介:言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丑陋事物、人类非理性行为、绝望处境以及超现实图景的荒诞叙述,这来源于他对西方现代文学对于荒谬理解的感悟,也是他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造性继承的结果.

  • 标签: 莫言 荒诞 加缪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解放前,无论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其居住地域上,藏族都可谓是青海的主体民族,藏族牧民从事的畜牧业成为“青海全省经济中心”。然而,这个在青海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直到解放时,仍然套着落后而又沉重的枷锁——封建部落制度,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桎梏。这种落后的部落制度,尽管在解放前就已有人注意到,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缺乏资料和细致的调查,未能将其发展轮廓勾画出来,甚至连当时部落及其户数的确切数字也未能查清。因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放前40年的藏族部落,即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时的藏族部落再作一管窥。

  • 标签: 居住地域 畜牧业发展 千百户 主体民族 属民 畜牧业生产
  • 简介:和亲为不同民族或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以联姻为手段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历来为各国所推崇。纳西族木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共22代,承传470年,得益于多方面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木土司推行的联姻政治、文化和亲便是其重要原因。

  • 标签: 联姻政治 木氏土司 文化和亲 民族文化 民族发展
  • 简介:<正>《黄女对经刚》(以下简称“《黄女》”)是一部白族民间叙事诗,全诗共2317行,是白族民间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一部。其产生年代之久远,艺术表现之独特,反映社会关系之复杂,情节描写之细腻,人物心理刻画之精微,结构之完整,故事情节之奇幻,在白族民间长诗中实为罕见。它不但是白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而且是研究白族地区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 标签: 黄氏 《神曲》 地狱 维吉尔 白族 天堂
  • 简介:言小说偏好塑造英雄形象,这与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对英雄的塑造有着较深的渊源。言小说继承了明清英雄传奇小说正统英雄、喜剧英雄的二元英雄形象塑造特点,又将其中正统英雄为书胆、喜剧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置换为喜剧英雄为书胆、正统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这种改造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与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从文化层面看,它昭示着喜剧英雄所代表的经由现代解放思潮、西方文化与原始文化、齐文化、高密本地文化锻造出来的人之主体觉醒、个性张扬的自由精神在这个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的国度的文化史上终于大获全胜;从生命层面看,它意味着自然生命终于冲破几千年的文化生命桎梏,大获解放,实现了中华文学史上生命价值观的转型。

  • 标签: 喜剧英雄 正统英雄 书胆 书筋
  • 简介:利用清真寺现存碑刻研究回族历史的方法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碑刻上的捐助姓名仍鲜有人关注。文章从一块墓志铭入手,结合颖镇清真寺现存捐款姓名碑的具体内容,分析清中后期巴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家族与清真寺、地方社区、其他家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探讨清代回族穆斯林官员的生存状态。

  • 标签: 颖镇清真寺 巴钟霖 墓志铭 巴儒程 巴氏家族
  • 简介:<正>《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 标签: 古代汉语 王引之 语气词 词义 先行词 经传释词
  • 简介:北宋时期,唃厮啰家族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其辖区内推行“尊释”的宗教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明清时期,随着唃厮啰家族影响力的衰弱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唃厮啰家族及其居地的宗教逐渐发生嬗变,开始由单一的藏传佛教嬗变为多元宗教并存的状况。

  • 标签: 唃厮啰家族 藏传佛教 宗教多元化 临洮
  • 简介: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系谱学方法,区分出言小说中畸形、疾病、犯罪和不可改造的人等几种被标记的"异常"。"异常"在言提供的各类"异托邦"的场所中安身立命,隐匿自身,凭借强健的生命原力重建主体性,从而获得家族历史叙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也成为高密东北乡历史纪元的开端。然而,权力机制与人性之间的恶性增值作用最终导致了"异托邦"向"恶托邦"的变异,曾经在"异托邦"中成功重建主体性并开启历史叙事的"异常",在"恶托邦"中渐次丧失重述历史的资格,也无法获得主体性重建的可能。

  • 标签: 权力机制 异托邦 恶托邦 人性禁忌 主体性
  • 简介:元世祖后裔、镇南王子孙──山东鄄城元代蒙古人后裔苏历史研究苏德彪山东省郸城县梁屯乡苏老家村,有330多户居民,1300多口人。他们绝大多数姓苏。苏人家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自己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按当地的传说,苏家族的始祖是元末的义王和尚。义王和尚是...

  • 标签: 鄄城县 姓氏 元世祖后裔 镇南王 山东 元代
  • 简介: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的喻示,那么言的《酒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的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的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的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到《酒国》所象征的现代性无效和失败的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的放大和效果的抵消、分解。

  • 标签: 《狂人日记》 《酒国》 饮食 现代性 传统 悖论
  • 简介:青海藏族牧区的婚俗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随着时代的推进,其传统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多次调查与访谈,对共和县热村的传统婚俗进行了实地调研,记录了当地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认为在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涵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 标签: 青海湖 莫热村 婚俗 传承
  • 简介:言的文学道路始终伴随着对鲁迅的追随和效仿,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习鲁迅的叙述腔调和语言、结构。本文以言《丑兵》对《一件小事》的摹仿为例证,阐述言如何通过这种移步换形式的方式倾吐自己的心声,逐渐彰显自我,向文学的个性化进发,也由此逐渐接近故乡的传说。

  • 标签: 叙述腔调 《丑兵》 《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