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由于内外政治分离而产生的大量置于各国管辖权以外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是21世纪国际政治,同时也是各国国内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治理呼唤新的全球合作形式和解决方案。内外政治互动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内外政治互为支配的一元论、内外政治并行独立的二元论和内外政治相互合作的二元协调论,其中,内外政治二元协调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种独特模式,这一模式贯穿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确保了中国以合作和负责任态度处理全球性问题,促进了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在结构上的相互支持。
简介:中华朝贡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以及维护地区稳定。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念,伴随着这一进程,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简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央在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时,明确了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前提下,“保增长”与“调结构”并举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调结构”的重要一环。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危机之间关系如何?我国产业结构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化危为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本次话题请几位专家结合实例,为我们一一作答。
简介:
简介:结构性战略互动是审视中美安全关系的重要视角。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从各自安全利益出发进行战略互动的过程。从战略伙伴的终结到战略方向的迷失,经有名无实的战略伙伴和短暂的战略对抗,再到致力于构建新的战略合作,中美安全关系在冷战后已经历了复杂而频繁的起伏波动。中美之间的结构性战略互动决定中美安全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安全关系仍然无法摆脱摇摆不定的基本格局。
简介:澳门的教育改革深受澳门回归的影响。回归过渡期,澳门中小学品德与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素质、提升公民意识为主;回归后,则注重培养澳门学生作为国家与特区公民的身份认同,强调品德与公民双重教育。应澳门教育暨青年局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了一套适用于澳门中小学的品德与公民教育教材,在澳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套教材在不同教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结构,整套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体现各教育阶段的层次性和侧重点;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由“内容活动化”到“活动内容化”;针对澳门问题,凸显澳门特色;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地球公民”意识。
简介:帕尔格雷夫(Palgrave)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一书收录了大卫·科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积累的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ofAccumulation,简称SSA)理论,认为全球化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消亡导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旧的一整套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政经制度被摧毁,而新的相应的基本政经制度上迟迟不能重建,这种制度上的缺失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和发展不平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简介:传统发展观只注重发展的速度,忽视速度与质量保证、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统一。落实传统发展观的后果必然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发展的整体效益不高,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必须使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简介:摘要:G7向G20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结构变迁。由于结构的变迁,G7/8这一旧的治理机制不仅失去了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在各问题领域的控制或主导能力。G7/8的失效及结构与制度间越来越大的“鸿沟”,使构建能够容纳“新兴经济体”参与的新治理制度变得十分迫切,危机中产生的G20正顺应了这种趋势。尽管如此,在G20的创建前后,G7/8仍显示出抵制变革的巨大“惰性”。非G7/s国家目前正通过议题置换、集团化等方式谋求在G20内部发展中国家的更大影响力,以平衡G7/8。
简介:青年文化与消费市场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意识形态。丹麦和格陵兰岛青年消费者的现状表明,这种跨国界的市场意识形态体现为身份认同、核心-边陲以及青年文化消费方式等三种结构性共性与差异。研究中所展示的青年文化的多样性,超越了以往对青年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同质化趋向的认识,同时也突破了青年研究本土化的局限。
简介:三、演变的历史本节首先回顾新自由主义在美、法两国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然后分析美国在20世纪的阶级斗争,这一分析为观察美法两国选择颇为不同的轨迹提供了重要洞察力。
简介: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杂志2002年第9期发表了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瓦·阿鲁秋尼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结构》一文。作者以在莫斯科市、萨拉托夫市及萨拉托夫州农村进行的社会调查为依据,论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各阶层人士的思想取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简介:“‘十二五’时期的特点和性质表现为,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最后十年,因此未来五年时间至关重要”,谈及“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教授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简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调结构”来“保增长”,已成为共识。但当前,人们对我国产业结构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还认识不深,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被放大,而一些真问题却被掩盖。
简介:在宗族、小亲族、分配型经济和高度地域认同等类型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具有拒斥“混混”的能力。在核心家庭至上、有关系弱组织、户族以及宗族急剧衰落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拒斥“混混”的能力则弱得多。抑制“混混”的根本之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村民的合作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简介:由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香港大学、香港北大之友及北京大学博诚基金协办的“香港一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研讨会于2009年4月26日在中山大学召开。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香港大学副校长谭广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广州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苏志佳
简介:国际金融海啸来袭,我国各大地区和产业的“抗震力”明显不均。沿海发达地区、外向型企业和缺乏技术支撑的加工型企业是“重灾区”。损失固然令人惋惜,但也为我国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简介:<正>近10几年来,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即一种单纯的审美特征)扩展为一种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泛文化现象,成为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表现。后现代主义引入哲学社会科学以后,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结构嬗变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简介:1998年12月16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美国驻新加坡大使、美国ASTRUM国际公司原董事长斯蒂芬·格林的文章,题目为《只有进行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才能使东亚走出危机》。文章主要观点如下。在不到90天的时间里,东亚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令人振奋...
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
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
问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
需求结构偏颇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结构性战略互动与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
澳门中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社会结构的重建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
结构变迁与治理制度的演化:从G7到G20
青年文化的全球本土化:青年群体结构性共性与差异
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下)
俄罗斯的社会结构
结构调整全发力
把脉中国产业结构的“痼疾”
社会结构类型与“混混”生存的社会基础——一项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比较分析
“香港—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研讨会在穗举行
调整产业结构的三大路径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结构嬗变理论概述
东亚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进行结构性改革
社会学家点评“新二元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