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大学近年先后开设的"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两门课程,汇集多学科名师之力,通过多学科隐性教学内容、对话互动方式等多种途径,同时,通过对课程知识与价值观的活化与人化,从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实现了政教的有效渗透,走出了一条政教新路,也为各高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课程文化,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参照。

  • 标签: 大学生 思政教育 新路
  • 简介:2018年4月19日下午,“对象研究与青年思想引领再突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青年学报》编辑部和学院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忻平教授,中央马克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汪青松教授,中央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等本市乃至全国高校政教领域、社科研究领域的10多位知名专家,以及我院部分教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 标签: 青年思想 青年研究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高校
  • 简介:以高校隐性意识形态教育为本源,分析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高校隐性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机理、对策探析以及实现路径,致力于促进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进与发展。

  • 标签: 隐性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 内在机理 路径实现
  • 简介:公安基层作为公安工作的最前线,担负着绝大部分的公安工作,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最频繁,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直接斗争的最前沿阵地。世界上许多国家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三十左右,而我国平均仅为万分之十三,所以,许多公安基层部门普遍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公安基层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求才若渴'。只不过,千方百计引进外面的人才,想方设法挽留内部的人才,部分基

  • 标签: 人才流失 流失现象 现象透视
  • 简介: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的显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方式隐蔽、教育时空开放、教育过程持久等独特优越性。新媒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极强的关联性,不仅体现在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体现在本身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从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着手,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并且依托新媒体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当前应对新媒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的几点措施。

  • 标签: 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新形势下各高校在加强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应注重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按照开展了“廉政教进校园”活动,正确处理好思想认识与工作实践的关系、被动应付与主动切进的关系、临时突击与保持常态的关系以及整合资源与融入提升的关系,在对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同时,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大宣教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廉政教育 廉政文化 廉洁校园
  • 简介:本文第一部分由《超越马克的马克》的译者迈克尔.瑞安撰写,介绍了意大利工人“自治”运动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内格里的工人阶级主体性概念提供了线索。本文第二部分由译者毛里齐奥.维亚诺撰写,他从媒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意大利和美国两国媒体对内格里和自治运动的表述,揭示了媒体在塑造舆论共识、维护现有资本主义秩序和妖魔化工人运动方面的作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二《超越马克的马克》无法在脱离历史与理论背景的状况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在这里,我会对历史背景作一非常简洁的描述,同时简要地界定工人“自治”(autonomy)这一概念。随着杂志《红色笔记》和报纸《工人阶级》的发行,意大利的“议会外的”活动(对立于从事议会活动的共产党和社会党)在60年代早期勃兴起来;其理论家是马里奥.特伦蒂(MarioTronti,特伦蒂于1967年加入共产党)、赖尼奥罗.潘齐尔里(RanieroPanzieri)、塞尔焦.博洛尼亚(SergioBologna)以及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在这个时候,在经历了50年代长期的劳工和平之后,工厂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战斗。在60年代,议会外的或左翼的批评针对的...

  • 标签: 超越马克思 马克思马克思· 马克思·导论
  • 简介:[编者按]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外马克主义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运动的低潮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的沉寂,相反更需要理论上反思,并催生着理论上的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国际性的有关马克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在这些学术会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大会".从1995年至今,国际马克大会已连续召开了四次.第四届国际马克大会于2004年9月28日-10月2日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学者云集巴黎参加这次马克主义学者的盛会.为深入研究西方左翼理论思潮、及时了解和把握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曾参加第二、三、四届国际马克大会以及"纪念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和"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国际大会"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李其庆研究员,就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重大问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左翼 苏东剧变 共产党宣言
  • 简介:人类在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和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进入21世纪。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密切相关。转向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

  • 标签: 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人类生存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本文立足于后危机时代,综合凯恩斯、霍布森和马克三位思想家的真知灼见来阐释当前这场自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主流思想界宣扬的依靠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事实上违背了凯恩斯的初衷,而当今失衡的国际调节机制则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复苏。霍布森所提出的财富和分配的不均使得危机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经济复苏变得更加困难。马克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财富和分配不均的权力观不仅见证了危机的发生,而且预见到了全球化的发展及其问题。为了避免危机,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经济生活:从消费转向休闲,从金融化转向可持续性,从全球化转向社区,从贪财转向道德。

  • 标签: 凯恩斯 霍布森 马克思 危机
  • 简介:塔吉克斯坦哲学家、译者的朋友伊斯坎达尔·阿萨杜拉耶夫2005年3月10日在该国报上发表一文,对马克的道德贡献、马克主义实践及其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重大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将该文摘译如下.

  • 标签: 道德 塔吉克斯坦 2005年 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
  • 简介:<正>英国民主的演进如果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应该而且必须从对我们自己经验的科学研究开始的话,那么,各国最好是从考察自己的历史以及本国人民为社会、经济和政治进步而进行的斗争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科学研究 社会主义 英国 政治 社会主义者
  • 简介:<正>战后,在日本学术界,马克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和学术流派而存在,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马克主义是怎样输入日本的,怎样扎根,怎样发展壮大的?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文献很多,本文试图综合各家之说,勾勒一幅日本马克主义形成发展的粗略轮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日本 学术流派 学术界 学术文献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马克反感对纯粹的形而上学进行思辨;相反,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深情地关注着人的生存环境,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结意义。本文就试从人文关怀维度去探讨研究马克的劳动异化思想,以进一步诠释马克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一、人是马克异化理论的出发点。马克对私有制社会中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表示了深切同情,同时他还敏锐地指出资产阶级也处在另一极的异化生存状态中,所有人均进入了马克异化批判的理论视野中,这是马克异化理论人文关怀维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私有制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异化生存状态。1932年,马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1.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

  • 标签: 劳动异化 异化思想 思想述评
  • 简介:海德门始终以马克主义者自居,但却多次受到马克、恩格斯的批评和谴责.海德门与马克的交往过程及其关系破裂原因值得后人进一步探究.虽然海德门与马克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并因此备受批判,但他仍对马克大加贊扬,尊称其为“十九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并高度认可、广泛宣传马克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 标签: 海德门 马克思 阶级斗争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
  • 简介: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主义的怀念。资本主义一出错,人们就想到了马克。一时间,《资本论》成为欧洲政要互赠的畅销礼物。作为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马克主义者,剑桥、牛津大学的大教授伊格尔顿,这次也放下严谨的文学研究,凭借着一贯对马克主义的同情和深入理解,对资本主义本性的认识,为一般大众写了一本相对通俗的读物,这就是《马克为什么是对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 资本主义 《资本论》 西方学术界 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