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众所周知,萨特学说是论述人的存在的。其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本体,通过阐释人的存在的本体结构,从人的存在中把握人自身存在的境况及意义。自由问题是他学说的归宿和主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作为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 标签: 现象学本体 哲学本体论 人自身 传统哲学 使命 主题
  • 简介:本体具有人之存在方式与时代性诉求的双重合理性.马克思的本体革命在于抛弃那种寻求不变的实体和先验的逻辑构造,但却保留了作为寻求"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旨趣,在此意义上,国内学界赞成和反对本体的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应该在充分理解马克思的本体革命的基础上回应时代挑战和人类性问题,从而构建本体的当代形态.

  • 标签: 马克思 本体论革命 当代形态
  • 简介:实践、劳动、生产,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的出发点,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 标签: 生存本体论 社会本体论 应当 自身 人类生存 实践
  • 简介:本体是对存在的说明.实践本体是在本体之本质的意义上对存在的说明,因而,存在及其三大构成部分--人、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都是实践.实践本体表明:马克思的哲学是以实践为本体的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人对存在的实践关系问题.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本体论 实践关系 哲学 本质 自然界
  • 简介:实践本体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统一,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的统一;人类的生存活动就是将发展自身当做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实践本体较之仅将生存当做目的的生存本体更为优越.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 生存 本体论
  • 简介:<正>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哲学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提出了自已的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则转向唯心主义。在他的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晦幽的形而上学观点错综交织,这便造成了方以智哲学的复杂面貌。我们应当对方以智的哲学给以辩证的解析。

  • 标签: 方以智 方法论 本体论 哲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的本体思想是在对传统本体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对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本体是实践本体,它经历了《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异化劳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实践本体”的长期逻辑演变。

  • 标签: 马克思 本体论 实践
  • 简介:任何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当前时代和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映。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基础对于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建立的本体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然本体、神学本体、物质本体?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如果以物质本体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以实践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才能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 标签: 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科学发展观 本体论哲学基础
  • 简介:在中国,两种城市化现象凸显出"地势"与城市化中的政治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可延伸至地势学与人类学中"本体转向"关系之探讨,并从"非认识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地势学。以与地势相关的"地势政治学",尤其是"势力"概念为基础,引入"栖居"和"彻底解释",可作为理解地势学的方法路径。由此,当地势学成为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时,人类学民族志不再仅是一种"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种集实践、理论和写作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知识。

  • 标签: 地势 政治地势学 本体论转向 栖居 彻底解释
  • 简介:"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中,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人本思想,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和批判"异化劳动"现象,这对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劳动 显性逻辑 隐性逻辑 现代物化 本体论构建
  • 简介:伦理形态变更及其完满离不开利益本体的支持。利益欲求支持了人们从自然伦理实体一血亲家庭到利益主体间性的“共同意志”或“合意”利益共同体构建。同时它也构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需求本体 血亲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 简介:道德是社会风气的重心,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它与法律互为补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道德是软性的,没有外在的强制性,但它的潜在作用和重要性实在要超出硬性的法律强制。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只能惩治犯罪,最多使人不敢犯罪,而

  • 标签: 道德范畴 传统道德 改良 道德建设 道德传统 社会道德
  • 简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法学始终的一个经典问题。关于这二者关系的说法可谓是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德国法学家耶林亦曾经将之比喻为法学中的好望角,一凉涛骇浪,难以驾驭”。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庞德院长阐述了他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看法,无疑是一次跨越比利牛斯山般的尝试。如何处理合法的道德恶行?又如何处理从实在法看是非法的、但在道德上却是可以证成的行为?对此.哲学界和法学界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故此,很有必要在剖析实证法的道德困境之基础上,探讨道德理念对实证法的重塑。

  • 标签: 自然法 实证法 恶法非法 道德困境
  • 简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力作为公共权力已经有了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但与权力的公共性相一致的观念并未建立起来,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社会中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权力,习惯于按照传统社会中权力运行的方式来运用权力,习惯于用权力所代表的公共力量来增强或炫耀掌握权力的行政人员的力量.

  • 标签: 公共权力 制度保障 法律制度 经济管制
  • 简介:制度与制度正义是当今学术界诸多学科关照与纷争不断的主题,如何对当下热烈的学术论争作理性与深层的哲学审视,如何将制度正义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探讨道德自觉与制度正义的关系,对正处转型时期的我国具有特殊意义.以历史性的眼光解读社会结构亦即公共权力运作体制的正义性,并以之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标签: 制度正义 道德自觉 公共权力 公民意识
  • 简介:<正>过去,我们一向只是提民主的法制化(即法律化和制度化),期望把民主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并用国家制度、国家权力来加以保障。这一点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个重要的前提千万不能忘记: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它不可能摆脱“人”这个根本条件而独立实现和存在。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只是社会生活的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政治抽象。这种政治抽象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关键取决于主体个人的观念行为如何。

  • 标签: 民主道德化 民主精神 道德品质 道德规范 权利平等 民主化
  • 简介:2017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作为由规范构成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有自己的内在道德。借助内在道德,党内法规才能唤起党员服从的热情,使得党内法规具有可服从性。党内法规的内在道德应该包括以下八项程序性原则:一般性、公开性、不溯及既往、语言合理性、内部一致性、可行性、稳定性、适用一致性。当然,必须看到党内法规内在道德存在的局限性,即内在道德只是一个形式合法性问题。在党内法规的形式合法性之外,还有一个实质合法性问题。

  • 标签: 党内法规 内在道德 富勒
  • 简介:启蒙运动以来,渐渐形成了理性至上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现实中常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危机。确立道德的标准不能完全依赖理性,而应以理性与信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其能够在道德建设上做出特有贡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实现相容共济。

  • 标签: 宗教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理性 信仰 超越性 相容共济
  • 简介:人事部门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部门的思想作风,人事干部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权威的维护。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事部门及其干部如何做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三大作风,树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只有加强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才能真正提高人事部门的权威

  • 标签: 人事干部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作风 干部提拔 人事部门 人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