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据《新京报》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近日发布。《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标签: 时事 国民收入分配 居民收入 五年规划 《新京报》 经济发展
  • 简介:我国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据新华网报道,我国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

  • 标签: 企业退休人员 基本养老金 时事 调整幅度 新华网
  • 简介: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 标签: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 法治文化 政治信任 政治参与
  • 简介:人权话语避免沦落为政治足球的关键在于去除其政治色彩而使其趋于公平,为了达成此目标,笔者创设了一套合法性测试,以确定谴责人权侵害适当的公平程度。本测试以一个合法性论断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向度的内容:第一向度用来确定与合法性的实质调查更具相关性的人权诉求的四个核心要素,即"领土选择"、"议题选择"、"受害者选择"和"时间选择"。第二向度"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本项合法性测试的关键,肇事者选择必须与确凿的人权侵犯事实相称,即按照贯穿整个领土选择的议题、受害者和时间框架来对其进行确定。第三向度"非党派主义"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以确定何时实质上不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可能的。笔者主张当一项政治、社会、文化冲突与人权的内容无关,而对于人权侵害的谴责实质上只是重述了冲突中一方的立场,则此时肇事者选择违法。

  • 标签: 人权侵害 谴责 公平 合法性测试
  • 简介:律师、法律与政治这三个名词在形式上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它们在本质上却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律师,顾名思义,乃“法律之师”。没有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律师职业的出现。同样,没有律师职业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不懂得法律,如何称得上律师?不懂得法律,又如何事律师工作?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无须赘述。法律与政治更是一母同胞,同为上层建筑,无论专制社会还是法治社会,它们都是唇齿相依。法律是国家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和表

  • 标签: 律师职业 法律 律师工作 国家政治 法治社会 一脉相承
  • 简介:身为政治老师的公成“业务”繁忙,除给高考落榜生“联系”上大学外,还给大学毕业生“安排”工作。只是,他把揽下来的大学毕业生悉数推给徐刚,由徐刚来给他操办。徐刚每每乐此不疲、来者不拒一位中学老师,放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做,却用旁门左道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么“送”孩子上大学,要么给大学毕业生“安排”工作,再不就给找工作的学生“紧急办理”各种急需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书等,很是“热情”和“急人所急”。

  • 标签: 政治老师 大学毕业生 入学 高考落榜生 教书育人 学位证书
  • 简介:大约从1995年前后开始,有两件事一直很让我周围的人们——从各级官员到普通百姓——上心且忧心,一是抗洪抢险,二是反腐倡廉。这抗洪抢险的事情暂且不谈,先说说反腐倡廉的问题。

  • 标签: 法治思想 反腐倡廉工作 文化意识形态 廉政策略
  • 简介:<正>刑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分类。以往,学界大多立足于刑法学,对刑法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有学者对刑法进行了以下分类:1.根据刑法规定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刑法分为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2.根据刑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刑法分为普通

  • 标签: 政治分析 罪刑法定原则 国家刑罚权 权力行使 人权保障机能 刘树德
  • 简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印度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反差、令人困惑不解的国家。宽容与非暴力的理念从这里走向世界,但妇女儿童却在暴乱中被活活烧死;走在亚洲最早西化城市街头的人们,却有百年前的卫生陋习;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年轻人在硅谷成为创新发动机的同时,

  • 标签: 印度 说明书 政治 妇女儿童 英语教育 中国人
  • 简介:目次一、法律职业研究的政治维度二、干预并共生的规范体制三、夹缝中生长的集体行动四、结论纵观当今世界,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首先,各国领导人中有法学教育或法律实践背景的比例十分可观,不仅英美国家如此,在欧洲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其次,法律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上到总统选举、下到村民自治等各种政治问题,最终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化为司法问题;最后,法律人针对政治变革的集体行动层出不穷,从美国的民权运动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律师和法官在变革过程中都起到了显著作用。与此相应,自20世

  • 标签: 法律职业政治规范 集体行动
  • 简介:一、法律和政治或许法律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关联.法律体系是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奇怪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竟始终对它的实施不感兴趣.法律、法律适用、法律构成、立法机关、法院、司法判决、法律推理、法治,如此等等,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立法机关和法院是政治机构,法治是政治理念,司法判决和法律推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示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确,它们都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政治学研究者的兴趣点,在于像政党这样的非法律的组织,像自由与繁荣这样的非法律的理想,像选举和游说这样的非法律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像权力和战争这样的非法律现象.然而,法律学者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政治学的研究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非常丰富的子集.

  • 标签: 法律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机构 法律理念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策略的司法至上被构建、打压、重塑及至于如今被奉为"宪政本质"的盛衰起伏在根本上是植根于最高法院在特定政治架构中所能承担起的政治功能及其面临的各种政治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最高法院与其在历史上的政治对手们共同塑造了当代美国的司法至上。

  • 标签: 人民主权 联邦制 最高法院 宪法解释 司法审查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亲民 法律内涵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当代中国 以人为本
  • 简介:公法是调整公权力主体与人类共同体成员的关系以及公权力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公权力代表共同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发生作用,在法律(公法)的规范和控制下正当、合法、有序地产生、取得、转移、分配和行使。公法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公权力的范围、确定公权力主体产生及公权力转移、交接和取得的程序;在各公权力主体之间分配公权力和协调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公权力行使的条件、基准、方式和程序;确立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公权力相对人提供权利保障、救济机制等。

  • 标签: 公法 政治文明 公权力主体 权力监督 人类共同体 公权力
  • 简介:传统冲突法建立在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学说基础之上,其哲学基础是19世纪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冲突法理论不考虑各国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实现了冲突法的非政治性。随着冷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复兴。中国国际私法在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立法上长期受自由主义范式影响,尤其是在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和惯常居所原则的扩大化为标志,绝对的自由主义范式主导了立法思维。中国国际私法必须破除绝对自由主义范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并结合当代中国冲突法实践,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冲突法新道路。

  • 标签: 法律冲突 国际私法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 简介:一短篇论文里欲涵盖中国法律与政治哲学整个领域,势不可能.作者因而只自限于三个基本问题:(1)政治权力之基础;(2)法律与伦理之关系;(3)人类社会之终极理想及其实现之历史过程.甲政治权力之基础依据中土最古老之文献《书经》①之记载,一切政治权力之来源有三:天命、人民之善意与统治者之德行.

  • 标签: 中国法律 政治哲学 政治权力 《书经》 终极理想 人类社会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亲民 共同体 法治政治 政治文明 政治形式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