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5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编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耳穴压豆疗法,观察组给予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24 h后,观察组患者Hart腹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治疗时间(64.76±17.89) h,对照组患者腹泻治疗时间(102.38±20.45)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3,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天数、每日腹泻次数、腹泻日均量、肠鸣音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重症患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腹泻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肠内营养吸收,缩短治疗时间。
简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腹泻指的是每天排出3次及以上的稀便或者液体大便。国内外关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规范标准尚未明确,国内有学者表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指的是在维持肠内营养支持两天后,患者产生程度不同的腹泻,对营养液的温度、浓度、输注速度、输注量进行调整后,可缓解腹泻程度,同时,可确认患者的腹泻不是因感染、抗生素、胃肠动力药物、机械通气引发的。但临床实际应用中,护理人员无法通过抽象的理论定义,确认患者是否属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且该疾病的操作性定义仍需进一步定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内重症创伤患者80例,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利湿法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第1 d,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 d,观察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分别为(1.18±0.29)分、(1.06±0.57)分、(1.05±0.99)分,均低于对照组(2.69±0.78)分、(2.06±1.08)分、(3.38±1.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3、5、7 d,观察组Hart评分分别为(10.18±1.82)分、(8.71±1.01)分、(7.51±1.69)分、(3.38±1.97)分,均低于对照组(11.76±2.73)分、(9.46±1.15)分、(8.68±1.42)分、(4.73±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腹泻发生率、肠内营养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分别为5.00%(2/40)、(7.39±2.75)分、(11.57±1.47)分,均低于对照组27.50%(11/40)、(12.36±3.87)分、(18.39±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能显著降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ENTS)及第1、3、5、7 d的Hart评分,有效减少了ENAD腹泻的发生率、肠内营养的总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脑外伤行肠内营养(EN)患者发生腹泻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护理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ICU收治的12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腹泻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n=65)与非腹泻组(n=55)。对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肠内营养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讨EN干预期间患者腹泻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ICU脑外伤患者中,腹泻发生率为54.17%。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ICU入住时间、EN干预前禁食、EN制剂日用量、制剂稀释、制剂逐渐增量、机械通气时间的患者腹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N制剂日用量、EN制剂未逐渐增量、EN制剂未稀释、EN干预前禁食是ICU脑外伤患者EN干预期间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脑外伤患者行EN干预期间的腹泻发生率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特定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腹泻的发生。
简介:摘要1例83岁女性患者因右肺腺癌左肺转移和可疑肝转移口服吉非替尼0.25 g、1次/d。用药27 d后患者出现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示血钾2.1 mmol/L,粪培养结果为阴性,排除感染性腹泻。未停用吉非替尼,给予补钾、止泻等治疗4 d,患者痊愈。4 d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钾2.96 mmol/L,考虑腹泻和低钾血症与吉非替尼有关。停用该药,给予补钾、止泻、止吐、护胃等对症治疗。停药9 d后,患者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示血钾3.52 mmol/L;停药22 d后,患者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示血钾4.69 mmol/L。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6岁,既往1型糖尿病病史,本次因腹泻7个月,发现肝功能异常6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和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A19-9及癌胚抗原(CEA)升高。慢性腹泻,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病程中消耗症状重,整体符合脂肪泻特点。之后患者逐渐出现以肝脏合成指标异常为主的肝功能损害表现,肝脏影像提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肝脏缩小,但肝脏形态改变与门脉高压不平行。经肝脏活检病理提示亚大块坏死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伴细胆管增生。经两次小肠黏膜活检,病理显示小肠绒毛几乎完全萎缩伴隐窝增生、杯状细胞消失和黏蛋白减少,潘氏细胞几乎全部消失,未见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中利福昔明治疗未见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经消化科、病理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科协作,最终明确自身免疫肠病的诊断。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及补充消化酶、肠道菌群调节等支持治疗后,目前腹泻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