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痤疮的疗效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就诊的100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14~41(25.62±8.35)岁,给予半导体激光治疗;研究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2~43(26.43±8.12)岁,给予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记录患者皮肤纹理特征变化、不良反应,并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色斑[(35.41±6.22)%比(40.16±9.37)%]、毛孔[(25.10±6.83)%比(29.65±8.40)%]、红斑[(21.05±8.42)%比(28.18±9.23)%]、紫质[(28.02±9.02)%比(32.60±10.67)%]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t=2.986、2.972、4.035、2.318,均P<0.05);第2次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44.00%(22/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结束后2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54.00%(27/50)、78.00%(39/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1);对照组与研究组痤疮总满意度为88.00%(44/50)、100.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2,P=0.004)。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可显著改善痤疮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同时应配合规范化护理措施,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半导体激光 30%超分子水杨酸 痤疮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8~40(26±4)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水杨两周治疗1次共6次;另外加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每月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仅予以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3次。结果观察组有效22例,占73.3%,对照组有效14例,占4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治疗结果 超分子水杨酸 脉冲染料激光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女性黄褐斑面部美容治疗采取水杨换肤+点阵激光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纳入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入两组,单一组采取点阵激光治疗,联合组采取水杨换肤+点阵激光治疗,对比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皮损情况。结果:治疗前,皮损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皮损评分比单一组低,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率比单一组低,治疗有效率比单一组高,P<0.05。结论:女性黄褐斑患者采取水杨换肤+点阵激光治疗可提升美容效果,治疗安全性高,降低皮损情况,该治疗方法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水杨酸;点阵激光;黄褐斑;美容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面部痤疮和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医学美容科就诊寻常痤疮患者47例,男17例,女30例;年龄20~45岁,平均29.68岁。观察组25例用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间隔3周,共4次;对照组22例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共12周。结果炎性皮损治疗有效率,观察组22例,占88.00%,对照组7例,占3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77,P<0.05)。痤疮红斑治疗有效率,观察组17例,占68%,对照组5例,占2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7,P<0.05)。结论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治疗痤疮和痤疮红斑安全有效。

  • 标签: 寻常痤疮 疗效比较研究 超分子水杨酸 强脉冲光 阿达帕林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利奈唑胺和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情况(用药原因、用法用量、药物洗脱期等)以及SS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3~98岁49例,4岁1例;使用5-羟色胺能药物的原因为精神疾病(36例)、疼痛(8例)和帕金森病(2例)等,使用利奈唑胺的原因为葡萄球菌属感染(24例)、肠球菌属感染(13例)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1例)等。50例患者中,先用5-羟色胺能药物再用利奈唑胺者48例,先用利奈唑胺再用5-羟色胺能药物者2例;44例无药物洗脱期记录,6例药物洗脱期不足。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途径为口服者40例、静脉滴注者10例;35例患者有用法用量记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1、2、3、4种5-羟色胺能药物者分别为27、16、5、2例,所用药物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能药物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利奈唑胺用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者27例,口服者11例,未提及用药途径者12例;49例成人患者用药频次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例患儿用药频次低于药品说明书规定。SS发生于联合用药后3 h~20 d,多在联合用药后1~5 d;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者分别为45、47、45例。停用利奈唑胺和/或5-羟色胺能药物并接受对症治疗2 h~9 d后,43例好转,1例出现SS后因心脏骤停死亡,6例在SS症状得到控制后死于原发疾病。结论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多发生在联合用药后1~5 d,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SS相似,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但严重者可致死亡。

  • 标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5-羟色胺 5-羟色胺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微RNA(mi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491例样本的人类基因组miRNA测序数据(胃癌组织样本446份,正常胃组织样本45份)和相应的临床病理信息。通过R 4.0.2软件edgeR包对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将所得差异表达谱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iRN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预后相关miRNA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动态变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以|log2差异倍数|>1.5、P<0.01为标准,筛选出175个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成功构建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风险评分=0.183×hsa-miRNA-184+0.086×hsa-miRNA-675-0.231×hsa-miRNA-2115+0.548×hsa-miRNA-3943-1.455×hsa-miRNA-1246。在训练集、测试集、总体数据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9.50、26.70,P均<0.05),模型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且分层分析显示模型能有效预测早期胃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模型风险评分、年龄和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9(1.07~1.32)、1.20(1.06~1.40),1.50(1.01~2.23)、1.90(1.28~2.90),1.34(1.15~1.57)、2.10(1.05~4.40);P均<0.05]。结论基于5个miRNA构建的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 标签: 胃肿瘤 微RNA TCGA数据库 预后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叶酸是一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靠外源补充获取的水溶性维生素。大量证据表明叶酸的缺乏将导致神经管缺陷、部分先天性畸形、痴呆症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目前叶酸的主要补充形式为合成叶酸(folic acid,FA),但其过量补充将会增加自身和后代患某些疾病的潜在风险。因此,探讨新型补充方式对于人群叶酸补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从毒理学、生物利用度、维生素B12掩盖、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强化效果等方面讨论叶酸新型补充形式——5-甲基四氢叶酸的研究进展和其替代化学合成叶酸的可行性。

  • 标签: 化学合成叶酸 5-甲基四氢叶酸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5-HT)作为血管收缩剂,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中枢神经系统,5-HT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常伴随抑郁的发生。抑郁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常伴随抑郁发生。该文通过系统介绍5-HT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关机制,分析5-HT在心血管疾病共病抑郁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相关治疗建议,为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5-羟色胺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凋亡显像剂18F-2-(5-氟-戊基)-2-甲基丙二(18F-ML-10)检测顺铂诱导的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将肺腺癌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顺铂不同作用时间组、顺铂不同剂量组,其中对照组细胞不加顺铂;顺铂不同作用时间组加入50 μg/ml顺铂分别作用12、18、24、30、36、42、48 h,对照组细胞培养48 h;顺铂不同剂量组分别采用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ml顺铂作用3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各组凋亡细胞18F-ML-10标准摄取值。结果随着50 μg/ml顺铂作用时间的延长,A549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F=66.87,P<0.01),18F-ML-10标准摄取值也逐渐增加(F=86.47,P<0.01)。顺铂作用时间为48 h时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63.10±14.00)%],18F-ML-10标准摄取值也达到最高(4.97±1.03)(均P<0.01)。顺铂作用30 h后,随着顺铂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18F-ML-10标准摄取值均逐渐增加(均P<0.01),顺铂100 μg/ml组细胞凋亡率最高[(37.31±2.48)%],18F-ML-10标准摄取值最高(3.08±0.20)。结论采用18F-ML-10检测顺铂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顺铂 放射性示踪剂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1例2岁4个月女童误服其母亲减肥保健品约30 min后出现呕吐、频繁抽搐、发热、失眠、烦躁、行为异常、肢体摆动、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给予洗胃、降颅压及对症治疗,11 d后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其母减肥保健品鉴定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西布曲明。患儿被确诊为西布曲明中毒导致的5-羟色胺综合征。

  • 标签: 药物误用 血清素综合征 儿童 西布曲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苯甲酸钠和水杨钠对多黏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筛选到的9株多黏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菌株采用PCR扩增mcr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及联合不同浓度羰基氰氯苯腙(CCCP)、苯甲酸钠和水杨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FIC抑菌指数。CCCP、苯甲酸钠和水杨钠单独或联合4 mg/L多黏菌素进行杀菌试验。结果9株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的MIC分别为4、8、4、8、32、1 024、2 048、8和4 mg/L。从1株多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mcr-1耐药基因。30 μmol/L CCCP、30 mmol/L苯甲酸钠和30 mmol/L水杨钠可将多黏菌素的MIC下降至折点或折点以下(MIC≤2 mg/L),2株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的MIC下降至原来的1/64,2株天然耐药的变形杆菌多黏菌素的MIC仍为≥128 mg/L。多黏菌素与CCCP或苯甲酸钠或水杨钠联合后,对除变形杆菌之外的7株细菌均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多黏菌素和CCCP联用后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结论苯甲酸钠和水杨钠可部分或完全逆转多黏菌素的耐药性,是治疗耐多黏菌素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良好促进剂。

  • 标签: 多黏菌素类 苯甲酸钠 水杨酸钠 阴性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磺基水杨处理样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纤维蛋白原中蔗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未经或经磺基水杨处理的蔗糖对照品溶液色谱图,确认磺基水杨处理对蔗糖水解的影响。蔗糖对照品溶液和人纤维蛋白原样品分别经磺基水杨处理2、3、4、5 h,研究处理时间对蔗糖水解的影响。用未经和经磺基水杨处理的蔗糖对照品溶液分别建立标准曲线,计算3批人纤维蛋白原中蔗糖含量,并与理论添加量比较,评价磺基水杨处理对人纤维蛋白原中蔗糖含量检测的影响。结果经磺基水杨处理的蔗糖对照品溶液色谱图比未经磺基水杨处理的增加2个水解峰,其中1个为葡萄糖峰;蔗糖对照品溶液和人纤维蛋白原样品经磺基水杨处理2、3、4、5 h,水解峰面积逐步增加;用未经和经磺基水杨处理的蔗糖对照品溶液分别建立的标准曲线计算3批人纤维蛋白原中蔗糖含量,计算结果与理论添加量的比例分别为93.1%±1.7%和97.7%±1.8%,单因素方差分析的F值为10.78,P值为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蔗糖经磺基水杨处理会发生水解,且处理时间延长,水解程度增加。蔗糖对照品溶液经磺基水杨处理后建立的标准曲线更适合人纤维蛋白原中蔗糖含量检测。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蔗糖 磺基水杨酸 色谱法,高压液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OX)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从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佛波酯、脂多糖和γ-干扰素诱导,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诱导后的巨噬细胞鉴定;构建包装5-LOX过表达慢病毒和对照慢病毒,分为过表达组和对照组感染巨噬细胞。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表面蛋白CD68、CD163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白细胞介素(IL)-1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10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水平。实验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5-LOX过表达组CD163[(1.73±0.35)%比(0.72±0.07)%,t=4.831,P<0.05],IL-10[(72.91±0.14) pg/ml比(20.75±0.90) pg/ml,t=71.396,P<0.01]、TGF-β1[(27.88±3.11) pg/ml比(10.06±0.70) pg/ml,t=10.284,P<0.01]分泌和Arg1(2.98±0.05,t=21.193,P<0.01)、IRF4(1.91±0.06,t=20.294,P<0.01)的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同时CD68[(0.85±0.03)%比(2.13±0.16)%,t=11.523,P<0.01],iNOS[(12.80±1.99) pg/ml比28.40±2.16) pg/ml,t=5.745,P<0.05]、IL-12[(122.37±7.49) pg/ml比(379.44±2.70) pg/ml,t=70.493,P<0.01]分泌和TNF-α(0.34±0.02,t=21.843,P<0.01)、IRF5(0.42±0.01,t=46.868,P<0.01)的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5-LOX表达的上调促进了M1型TAMs向促瘤性的M2表型极化。

  • 标签: 5-脂氧合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日(D3)4~5-细胞I、II及III级胚胎(4/I~5/III)囊胚的形成及移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采用IVF-ET助孕患者共8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4/I~5/III组间囊胚形成差异;根据囊胚移植周期中D3卵裂胚的情况,将4/I~5/III胚胎来源的164个囊胚移植周期设为A组,247个优质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周期设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结局并分析4/I~5/III组间不同细胞数和评级对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I组的优质囊胚率(5.6%)高于4/II组(1.8%)(P=0.003)及4/III组(0.6%)(P<0.001);5/I组优质囊胚率(8.3%)分别高于4/II组、4/III组及5/III组(1.6%)(P均<0.001);5/II组优质囊胚率(8.4%)高于4/III组(P<0.001)。A组与B组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囊胚比、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3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B组(P<0.001);A组平均移植周期次数高于B组(P=0.034);4-细胞和5-细胞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和50.0%,流产率分别为15.2%和26.8%;I+II级与III级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6%和41.2%,流产率分别为22.4%和21.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I~5/III来源的囊胚能够获得与优质卵裂胚来源囊胚相近的临床结局;在4/I~5/III组间,细胞数和评级不会影响其囊胚的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但5-细胞胚胎的囊胚形成率高于4-细胞胚胎。

  • 标签: 囊胚形成 卵裂胚 低质量胚胎 临床结局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手术切除术前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开封市眼病医院眼表鳞状细胞肿瘤27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后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随访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视力(BCVA,Log MAR)由术前的0.63±0.15提高至术后1、3、6及12个月的0.49±0.13、0.45±0.12、0.42±0.11及0.41±0.11(t=3.665、5.028、5.866及6.146,P均<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肿瘤复发,侵犯眼内组织,行眼球摘除术。无白内障或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表鳞状细胞肿瘤切除术前行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效果良好。

  • 标签: 肿瘤,细胞,鳞状,眼表 手术,切除 5-氟尿嘧啶,注射,结膜下,手术前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皮肤病中心就诊治疗的120例尖锐湿疣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尖锐湿疣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34.18岁,病程为3周~6个月,平均病程65.34 d。将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液氮治疗,n=60)和联合治疗组(液氮治疗联合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n=60)。跟踪随访中统计患者术后的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效果;通过RT-PCR实时分析检测Bcl-2、Survivin的mRNA表达。结果术后第5周对照组(8.33%)与联合治疗组(3.33%)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联合治疗组(5.00%)较对照组(16.67%)复发率降低(P<0.05),第15周联合治疗组(6.67%)较对照组(21.67%)复发率降低(P<0.05)。对照组(6.67%)较联合治疗组(5.00%)发生刺痛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3.33%)较对照组红肿发生率(35.00%)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3.33%)较对照组(16.67%)糜烂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1.67%)轻微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85.00%)较对照组(60.00%)痊愈率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0.00%)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Bcl-2 mRNA表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Survivin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比单一使用液氮冷冻治疗具有较好的优势效果。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液氮治疗 尖锐湿疣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AMP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3例抗AMPAR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抗AMPAR抗体脑炎(年龄12~70岁)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包括认知减退、性格改变及少见的头痛、运动障碍,其中例1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抗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抗体阳性,激素联合肿瘤化学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无临床复发;例2责任病灶位于双侧额颞叶、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同时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特征,血清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例3颅内病灶位于脑桥及右侧小脑中脚,伴显著小脑萎缩,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颈2~胸10水平脊髓病变,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联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抗AMPAR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异质性高,除边缘系统外,尚可波及脑干、脊髓,出现脑萎缩;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时需密切监测肿瘤;免疫治疗有效,肿瘤叠加多重抗体时预后差。

  • 标签: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 癌,小细胞 边缘叶脑炎
  • 简介:摘要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1, PYCR1)是一种线粒体酶,其基因突变可导致人类皮肤松弛症。近年研究证明PYCR1能通过影响脯氨酸代谢发挥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的作用。PYCR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负相关。因此,PYCR1可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并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 恶性肿瘤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胃癌预后、5-氟尿嘧啶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基于GPL570平台的GSE54129、GSE79973、GSE51725胃癌数据集。从GEPIA2在线基因表达谱分析工具下载前500例胃癌患者总生存(OS)相关基因。利用GEO2R工具鉴别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并鉴定关键基因,通过OmicShar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计算关键基因对患者OS的预测价值,患者样本按基因表达量的最佳临界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结果共筛选出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通过PPI分析,成对同源结构域转录因子2(PITX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B2)、凝血酶反应蛋白1(THBS1)是上调基因PPI中的关键基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GF1、HGF、PITX2、TGFB2基因低表达的胃癌患者OS均较好(均P<0.01),THBS1基因低表达的胃癌患者OS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PITX2基因低表达患者OS较好(P<0.01),THBS1、HGF基因低表达的患者OS较差(P<0.05)。富集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参与调控TGF-β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黏着斑通路。结论FGF1、HGF、PITX2、TGFB2基因表达与胃癌预后相关,PITX2、THBS1、HGF表达与5-氟尿嘧啶疗效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患者氟尿嘧啶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生物信息学 基因 预后 氟尿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