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验指标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警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摘录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和病原菌培养结果等资料,记录患者入组时和72 h时的心功能、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炎症因子、凝血功能以及APACHEⅡ和SOFA评分等指标。将纳入病例间隔72 h仍存在cTnT≥300 pg/mL且NT-proBNP≥1 243 pg/mL定义为脓毒症心肌损伤,比较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联合cTnT和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以及PCT/PLT比值与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50例入组脓毒症患者中,排除缺乏主要结果资料的患者后,最终183例患者(其中有62例患者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纳入分析。①183例脓毒症患者中,105例患者(57.38%)间隔72 h同时存在cTNT≥300 pg/mL且NT-proBNP≥1 243 pg/mL,诊断为心肌损伤;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病史患者后,121例患者中有59例(48.76%)诊断为心肌损伤。②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PCT /PLT比值升高(OR=1.585,95%CI为1.124~2.237,P=0.009)是预警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史患者后,PCT /PLT比值(OR=1.850,95%CI为1.103~3.102,P=0.020)可稳定地预警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③ROC曲线分析显示,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PCT /PLT比值可有效地预测其发生(AUC=0.693, 95%CI为0.617~0.769,P<0.001),最佳截断值为0.177(敏感度:65.7%,特异度:66.7%);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病病史患者后,PCT /PLT比值仍可有效地预测其发生(AUC=0.733,95%CI为0.643~0.823,P<0.001),最佳截断值为0.429(敏感度:55.9%,特异度:83.9%)。结论联合cTnT和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CT/PLT比值可预警SIM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37例的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99例)与死亡组(38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mindray ABC5390)检测患者RDW、MPV、PLT水平;采用ETHealthcare仪检测患者PCT、C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RDW、PCT、CRP、MPV/PLT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RDW、PCT、CRP、MPV/PLT对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住院时间[(10.75±2.51)d]、住院费用[(1.49±0.46)万元]明显短于、低于死亡组[(12.81±3.36)d、(2.18±0.57)万元](t=6.11、14.45,均P < 0.05);生存组PLT[(214.01±63.97)×109/L]明显高于死亡组[(189.04±61.75)×109/L],生存组RDW[(13.18±2.30)%]、PCT[(4.30±1.82)ng/L]、CRP[(31.06±10.38)mg/L]、MPV[(11.39±2.16)fL]、MPV/PLT[(0.05±0.01)]明显低于死亡组[(16.65±1.78)%、(9.55±2.11)ng/L、(68.21±20.94)mg/L、(12.28±2.09)fL、(0.06±0.02)](t=2.07、8.38、14.45、13.82、2.18、3.88,均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PCT、CRP、MPV/PLT及联合预测AECOP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978、0.966、0.713、0.988,敏感性分别为62.6%、89.9%、91.9%、59.6%、98.0%,特异性分别为97.4%、97.4%、100.0%、65.8%、92.1%。结论联合检测RDW、PCT、CRP、MPV/PLT对AECOPD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指标指导临床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并探讨基于脓毒症诱导凝血病(SIC)积分系统指导抗凝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序贯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COVID-19且满足重症标准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重症时PT、DD、PLT、SIC积分以及确认重症后48 h内是否启动长期抗凝等资料,观察终点为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依据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依据确认重症时是否符合SIC,分为SIC组与非SIC组。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PT、DD、PLT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影响及预测能力;分析比较SIC组与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1)死亡组PT较生存组长[15.1(14.2, 16.6)s比14.3(13.6, 15.1)s Z=-5.922, P<0.001],死亡组DD较生存组高[4.52(1.37, 21.0)μg/ml比1.42 (0.77, 3.66)μg/ml,Z=-6.206, P<0.001],死亡组PLT较生存组低[165(120, 226)×109/L比218(157, 281)×109/L, Z=-5.171,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14.5 s、DD>3.0 μg/ml、PLT<125×109/L均为COVID-19重症患者在校正年龄、性别、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后28 d死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697(1.735~4.195)、2.929(1.880~4.562)和2.632(1.549~4.470),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6、0.685和0.659,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729;(2)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0.0%比66.1%,χ²=5.417, P=0.020),而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较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比23.9%,χ²=0.713, P=0.398);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抗凝治疗为SIC组在校正年龄、性别、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后28 d死亡事件独立保护因素(OR=0.304,95%CI 0.115~0.802, P=0.016)。结论PT>14.5 s、DD>3.0 μg/ml、PLT<125*109/L均为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C积分系统指导下的抗凝治疗可能有益于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特定人群28 d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