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都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11个培育型都市圈都处于各类要素集聚阶段,随着都市圈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要素集聚加快,圈内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培育型都市圈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然而从个人口集聚效应的角度对培育型都市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低、人口集聚所关注的城市软实力有待加强、城市产业经济不能满足人口集聚的需求等制约因素,需要从人口政策、公共资源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重视新业态发展四方面进行改进,这样才能突破瓶颈,享受人口集聚效应带来的人口和人才红利,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简介:摘要:本文以分散型股权结构下的国企改制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类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其在股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了可行范围内的股权管理优化措施,提出了“分散股权管理五要素法”,分别从健全法人治理、强化思想宣传、落实高管约束、保障合法权利、探索股权激励等五个方面,对目标公司股权管理存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全面提升目标公司管理水平。达到深化改革、提升管理的目的。为国有资本深化改革后续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思路,对于分散型股权情形下的国有改制公司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简介:总部经济的地理特征就是总部集聚。本文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经济学模型,深入阐释总部与工厂分离的机制。模型分企业总部集聚和企业总部在南北地区均匀分布的两种情形,细致地探讨了跨地区运输成本、企业总部和工厂之间的交流成本以及地区间税收政策差异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工厂选址的机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导致企业倾向于在总部集聚地区设立工厂;而无论运输成本高低,只要交流成本和外围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更多的企业趋向于在总部集聚地区设厂;只有当外围地区的劳动工资降低或税率降低,更多的企业才趋向于在外围地区设厂。本文也再次验证了税收竞争的南部有利性与整体"竞次"(racetobottom)局面:一个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会对当地的企业产生影响,更会对总部集聚地区的其他企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简介: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小生产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模。
简介: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政策工具。从集聚租、政策租双重维度,探讨服务业集聚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前者指企业因空间邻近而获得的劳动力共享和知识溢出,后者则强调地方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基于2013年江苏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939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集聚租、政策租对服务业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表现在提高利润率、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比较核心解释变量的标准化系数,以及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值分解则发现,当前服务业集聚区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机制是政策租而非集聚租。进一步地,通过分析企业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的动机,也发现企业更偏好政策租。可见,以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发展,以及服务业集聚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都在于增加集聚租的供给。
简介: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惰性"的影响效应及金融发展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度越高,企业低端技术创新选择的概率越大,企业的"创新惰性"则越强。分析其中的原因,制造业产业集聚对"政策租"的过度依赖延缓了其对创新压力的感知,致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倾向于低端化。另外,金融发展作为联结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宏观制度变量,对产业集聚与企业的"创新惰性"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为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影响,它导致了产业集聚更加追求短期利益,造成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和提高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成本,从而加深了产业集聚背景下形成的"创新惰性"问题。最后,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对制造业企业如何摆脱"创新惰性"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简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