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中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不选择分工,并造成社会产出损失。由于在高技能部门里存在“干中学”效应,低技能者如果背离比较优势而从事高技能部门的生产,就可以在未来分享劳动分工收益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谈判地位,甚至可能逆转自己的比较优势。然而,这种个人理性的选择却可能导致社会的产出损失。这个模型的一个意外而合理的含义是,在策略性的劳动分工决策中,如果未来一期由交易关系瓦解而造成的损失足够小,那么,交易成本的减少也可能导致当期分工的恶化。但我们的模型也包含了交易成本下降可能促进分工这一既有理论中的特殊情况。这个模型有助于理解在国际贸易、国内区域间分工和家庭内分工中广泛被观察到的低效率现象及相应的政策。
简介:能效悖论,指的是消费者的实际能效投资水平低于最优能效投资水平。非理性行为是否会导致能效悖论?行为经济学为回答这一问题和研究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研究证实了三种效应的存在,即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其隐含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贴现金额的增加而下降,且损失框架下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下的贴现率低。针对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所导致的能效悖论,通过制定产品的能效标准,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总的能耗成本,以及采取损失框架提供产品节能属性的相关信息等措施,可以促进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节能产品。
简介:一项有效的环境政策使环境与经济两部门的关系变得更加平衡。相比于排污费征收的环境效应问题,排污费征收的就业效应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在测算2002-2011年工业行业废水和废气排污费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异质性行业假定检验了我国排污费征收与工业行业就业的非线性关系,以审视排污费的历史作用,并为即将到来的费改税提供政策借鉴。研究表明:从总体来说,工业行业排污费征收与行业就业关系呈"U"型关系,拐点为9.33。从行业异质性来说,以轻工制造业和清洁生产业为主体的清洁行业具有较低的污染排放强度,承受的排污费用相对较低,排污费征收与就业的关系亦呈"U"型关系;以重化工业和污染密集产业为主体的污染行业具有较高的污染排放强度,承受的排污费用相对较高,但排污费的征收对污染行业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排污费异质性来说,废水排污费的征收与行业就业关系呈"U"型关系,但废气排污费的征收对行业就业并无显著影响。
简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不同产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及规律,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选择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能源六个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在估计了各行业1996~2009年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对CO2排放进行分解,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在不同产业内的相对贡献。研究结论表明:六大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96年的28.13亿吨以年均6.5%的速度增加,2009年排放量增至64.1亿吨,占当年全国和全球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的83%和21%;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和交通业;产出规模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部门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足以抵消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效应也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影响程度很小。农业和能源部门经济比重的下降有效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未来产业政策的设计应以控制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为重点,同时要结合其他行业的能源效率改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简介:尽管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其特点,形式各异,但不管是什么人,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各种人的各种活动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经理也不例外。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对经理行为加以研究和证明。在有关经理的研究理论领域,经理市场是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经理市场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本文试图从经理行为的经济分析出发,考察经理市场对经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验证了建立经理市场的重要性。要指出的是:在这里,经理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职前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相当于准备阶段。二是在职后的一系列经营行为,恶意经营或善意经营。这两类行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与经理的效用相联系。
简介: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在我国理论界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和争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尤其是其构成要件,更是存在着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从该制度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其概念、历史沿革以及该种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共同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