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往今来,任何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兴衰成败,莫不与意识形态的向背离合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利用意识形态颠覆或夺取政权,放任意识形态的自由发展而丧失政权,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就已经有最突出的表现。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起着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凝聚民族意志、抵御腐朽没落思想侵蚀和反“和平演变”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这样,在夺取政权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大力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显著标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加快发展、巩固政权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军事竞争空间化的开放时代,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根本,而向世界开放则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边关,这个体现和象征国家主权的庄严领域,势将由森严的“边界”变成开放的“边缘”。边关不再仅仅是狭隘的关卡,边防不再是单纯的“军防”,它将融国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为一体,成为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边防检查站作为中国与世界的第一交汇点,其作用已经放大,边防检查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敏感部分。为了适应新的变化,边检工作正在逐步进行改革,但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即将加入WTO,边检工作如何尽快走出历史惯性以实现转型,使之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这无疑是我们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简介:<正>明清时期,以江南丝绸为主体的中国丝绸畅销于世界各国。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较大买主,可自清中期起,随着本国蚕丝丝绸生产的迅速兴起,日本由丝原料输入国逐渐变为输出国,并最终超过中国而一跃成为最大的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对日贸易的兴衰消长,实质上体现了中日生丝及丝货生产格局的前后根本变化。今就这种贸易的经营者、过程、数量、利润率及其兴衰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行家指正。一明代前期,中日两国实行官方勘合贸易。自永乐十七年到嘉靖二十六年,日本派遣勘合船共17次。这些勘合船每次载来日本特产,载回国的则以丝绸、书籍等为主。明朝使者也多带丝绸。如永乐二年明使带有紵丝50匹,纱20匹,永乐四年带有织金及诸色彩币200匹,绮绣衣60件;次年又带有锦10匹,紵丝50匹,罗30匹,纱20匹,彩绢300匹;宣德八年明廷回赠日本国王、王妃的有各色丝织品102匹。这种官方勘合贸易到嘉靖二年发生争贡之役后,虽然表面上维持,但实际上已经大体结束。官方勘合贸易之外,明廷严禁民间与日本等国发生贸易往来。明律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买卖及下海者杖一百”,丝绸贸易在禁止之列。隆庆元年部分开海,准贩东西二洋,但仍然禁止与日本贸易。民间开展对日丝绸贸易,就只能以走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