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债作为国家弥补赤字的手段,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工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我国国债发行额为3891亿元,另有2700亿元的特别公债,而1998年中央政府的支出额为6443亿元,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中央政府支出是靠发行债务维持的。因此,研究国债的合理规模,对国债趋利避害异常重要。一、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分析(一)财政承受能力:政府举债最高数量的决定条件从债务人———政府的角度看,财政承受能力或者叫偿债能力制约着政府举债的规模。以政府的信用作依托,由国民经济作后援的国债,在由政府借用了一段时间后,同样要还本付息。因而,前期的国债收入就是后期的财政支出,是后期的财政负担。后期财政
简介:应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研究整个税务部门或某地税务部门在特定时期在特定时点的规模收益状况。这是避免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博弈和寻租现象,减少改革成效的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简介:<正>在改革的大背景下,1994年我国公债发生了若干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其规模的变化。本文拟对此作一分析。一、公债总规模的较大增长1994年我国国家预算计划安排的国内公债和国外借款共计1292.4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的693.84亿元增长598.61亿元,增长幅度达86.27%。这一增长状况,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看,都是改革开放的十余年来最高的。表Ⅰ列出了从1979年我国财政重新取得债务收入之后,直到1994年的公债增长状况。从增长的绝对数看,该表表明,1994年增长数比以往增长最多的1992年的208.28亿元还多出390.33亿元,而仅比至1993年正的以往历年增加的绝对数总和623.51亿元少24.9亿元。从相对增长数看,该表表明,1994年的86.22%比以往历年中最高的1981年的69.91%还高出16.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是很大的。正是由于十余年来除两年(1983年和1984年)外每年公债发行规模的不断上升,使得1994年的计划发行数1294.45亿元已相当于最初的1979年实际发行数35.31亿元的36.60倍。
简介: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以国发[1997]对号文,决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问:进口设备免税的范围如何确定?答:(一)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并转让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进口设备,比照上款执行,即除《外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