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后网络时代的快速兴起,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阅读革命。网络技术与新媒介的发展促使人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颠覆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塑新的阅读逻辑。网民越来越习惯于微缩式、碎片式和高速式的语言表达。由于互联网时代具有无羁的特性,使得我们阅读的逻辑路径也随之发生改变。

  • 标签: 互联网 网络阅读 逻辑路径
  • 简介:网络传播的构建和发展遵循着一种技术逻辑。网络传播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日益渗透,意味着其技术逻辑将深刻影响人对世界和自身状况的把握。当网络传播的技术逻辑成为人的认识向度时,可能带来意义世界的断裂、同一性的离散、理性的放逐和现实感的迷失等人文困境的产生。

  • 标签: 网络传播 技术逻辑 人文困境
  • 简介:在客观性神话生成逻辑中,媒体和从业者的选择是自内而外的内生型动力,权力话语的寻租是由外向内的隐蔽型支撑力,技术逻辑是稳定型催化剂,公众期待则是由下及上的伴生力。而民主幻像的破灭,媒体多样化的尝试以及传播新技术所蕴含的颠覆性力量等则对客观性构成挑战。

  • 标签: 客观性 神话 生成逻辑 危机
  • 简介:本文从广告内在逻辑的角度探究广告表现形式必须根据广告受众所处文化环境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和途径。广告的内在逻辑有:利用欲望进行叙事、利用遵从性心理降低产品的心理成本、对广告主体利益进行易容。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既是广告内在逻辑的规定,又是其内在逻辑的展现。

  • 标签: 广告 跨文化传播 内在逻辑 广告表现
  • 简介:舆论思想是中共领导人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工作的相关论述,从舆论功能、舆论传播的中介、舆论主体等三个维度来理解不同阶段领导人舆论观特点及其变迁逻辑。研究发现,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观变迁具有以下特征:舆论功能经历了从为革命服务到为建设服务、再到为治理执政服务的变迁轨迹;舆论传播中介经历了从宣传本位到对象本位、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传播模式的变迁轨迹;作为舆论主体的人民,经历了从能动主体到引导对象再到积极表达群体的变迁轨迹。变迁过程中,领导人的舆论观始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借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硬核”和“保护带”理论,总结了领导人舆论观的继承和发展逻辑,指出相关变迁背后存在典型的“实践导向的功能性表达”特征。

  • 标签: 硬核 保护带 拉卡托斯 党性原则 实践导向的功能性表达
  • 简介:本文认为国际舆论的一致性主要通过顺从和认同两种方式建构而成,每一种国际舆论都是顺从舆论和认同舆论的综合体,只是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某一类舆论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主导着国际舆论态势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巧权力”可以理解为某一行为体针对不同的情势境遇,将硬软权力资源(实力)通过一定途径合理组合搭配,

  • 标签: 国际舆论 权力资源 逻辑 时空条件 发展趋势 一致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出现,对传统新闻业的信息生产、分发和管理机制,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和功能定位构成了冲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属性和技能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记者将被人工智能新闻所取代,因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内在缺陷使之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无法像人类意识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意识和意义体系。而新闻作为具有信息和文化双重属性的创造性活动,不只是科学主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更是意义建构、价值赋予和道德表达的过程。这恰恰是在人工智能日益主导的量化信息生产的趋势下,具备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人类记者的优势所在。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记者的关系不是取代的零和游戏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合作关系。人类记者的使命不在于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去竞争量化信息生产的效率,而是与机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充分掌握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驾驭它们;另一方面则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类记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语境化意义阐释和价值赋予方面所具有的创造性优势。

  • 标签: 人工智能 写作机器人 新闻业变革 记者 角色转型
  • 简介:“传媒+”将以新的形式向纵深扩展,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无缝融合势不可挡,内容、应用、场景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创新持续推进,生态化布局应该成为传媒投资核心词。在传媒影响力格局整体重构进程中,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投资热点顺应整体格局变动和新兴增长点的出现动态迁移,投融资渠道和模式也伴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不断创新。

  • 标签: 传媒投资 内在逻辑 研判 中国 传媒产业 传媒影响力
  • 简介: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和人文之争中人文主义立场的坚定者,威廉·伯恩巴克以其颇有原创性的广告思想和方法影响几代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为深入了解伯恩巴克的思想价值,文章将伯恩巴克的生平轶事、广告作品及文案、他人著作、访谈演讲等资料重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语境下,对其广告思想进行解读、梳理、提炼,试图诠释伯恩巴克的广告思想及其研究价值。研究发现:首先,伯恩巴克存疑技术是否能还原价值,'排斥科学'并非对科学技术的全盘摒弃,只为警惕科学技术宰制人们的生活,只为坚定广告本身即可实现强大价值、洞悉人的本性。其次,伯恩巴克重视人、产品、广告之间的效用关系,不流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导向,将对受众日常生活经验的捕捉转化成创造性的广告文案和设计元素,将广告作为推进产品真正适用于消费者的服务。最后,伯恩巴克期盼在人性、广告价值、社会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从给予人的需求和产品特质出发,认定结合人文性、艺术性、创意性能避免广告成为'操控人们'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在科学进步甚至时代变迁中亦可保持下去。

  • 标签: 威廉·伯恩巴克 广告思想 价值理性 人文主义
  • 简介:借助特殊的文本构式和传播机制,网络流行体成为一种在线协作式记忆文本,记录着中国网民的现实境遇与集体心态,反映了主体情感和市民生活的深层结构。通过对501位青年网民的经验研究,从流行性语言这一微观层面切入,探究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可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改变了记忆建构的时空边界,使'在线记忆'具有合法性,14个典型的网络流行体进入了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构成了四类记忆主题,'民本立场'成为其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特征。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书写中,由'人本位'到'事本位'的变化成为互联网时代记忆言说重要的逻辑转向。在此转向中的记忆实践最终搅动着既有的话语格局,昭示着话语民主的可能性,勾勒出权力共生的图景。

  • 标签: 网络流行体 集体记忆 青年网民 话语权力
  • 简介: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话语转译 意义勾连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