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风险不单纯指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媒介描绘的风险图景成为大众最直接的感知来源,是显著的风险放大站。在风险传播的视觉化表征中,儿童影像成为定义与描绘风险的重要符号。本文从媒体“放大”的视角来关注儿童影像在风险传播中的特殊效应。儿童影像在风险放大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传播效力:担任风险的文化之眼,激发大众情感共鸣,强化批评场域,并沉淀为风险记忆。此外,儿童影像通过具象化风险,争夺话语权,展现政治立场与道德关怀的方式,表现出其在风险放大中的影响力。但是大众媒体在运用儿童影像放大风险的过程中,仍存有绑架儿童做风险代理人、娱乐化情感消费以及违背新闻伦理等一系列问题。聚焦国内风险图景,儿童影像的风险放大效果并未被清晰认知,审视儿童影像的特殊传播效果,把握适当的风险放大尺度成为媒体不可忽视的问题。
简介:《反光镜》开栏的话无论谁向社会发言,通过传媒来进行效果最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其实就是传媒监督。可是谁来对传媒进行监督呢?公民如何直接行使对传媒的监督权呢?我们这里做了一点尝试:普通受众自愿组成“读者俱乐部”向传媒指东道西,就像一面镜子,将平时总是照射别人的传媒本相反射出来。这其中未必都正确,却多了一个特别角度,让传媒兼听则明,以使舆论监督更公正更完善。故此,我们取名字为《反光镜》,设在《编读往来》大栏目之内。本次以传媒音乐为专题,发表对“流行音乐”“通俗歌曲”“音乐宣传与青少年成长”等问题的看法,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也可提出新的讨论题目,供编者、读者思考。本期主题是:
简介:2005年8月11日,杭州市区环城西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两名骑电动车直行的女子被转弯的公交车撞翻在地,造成这两名女子死亡,另一男子受伤。事故发生后,杭城各大媒体蜂拥而至赶到事故现场,当晚,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生活频道,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经济生活频道等都市主流媒体都给予了报道。从某些媒体的电视画面上看,整个车祸现场惨不忍睹,一滩滩血迹令人触目惊心。而且,还有不少媒体随伤者追至医院,争先恐后地拍摄医生救人的镜头。被抢救的女子在电视里满脸是血,病床的床单上也是一塌糊涂,医生在对其进行心脏电击无效后宣告该女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