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直接的推动力来自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下降这一实际情况。众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1989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浙江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达10-15%;今年,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指出,有3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伴随学生自身的成长,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大部分是暂时性、发展性的问题。尽管属暂时性、发展性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而,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地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逐步发展至今天,呈现出人心所向、势在必行的态势。
简介: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从社会的立场而言,教育有一种明显的功能,就是根据成人的角色结构来选择与分配人力资源。”选择,的确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功能。但详加分析,这种说法不够准确。第一,绝大多数的选择和分配并非学校所为,而是由其它社会制度或其它社会部门执行的,如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和英、法的文官考试都是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由政府部门主持这种选择的;学生毕业后申请工作、寻找职业也是由企(事)业决定取舍的。(我国中专高校的包办分配在历史上只是一种特例)实际上,对学生进行选择的正是社会,而不是学校。第二,选择给人一种
简介:〔摘要〕德育渗透不仅仅体现在品德或语文学科,数学的教学中也同样处处存在。在小学阶段更需要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