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犯罪形态的研究极为重要,国内理论界尤其是刑法学界给予了不少关注,但却未形成一致认识.本课题试图在犯罪学的框架下对犯罪形态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力求从犯罪学角度对犯罪形态进行界定和比较分析,并揭示犯罪形态进化过程中一种'同类异形'现象.
简介:本文立足于我国大陆现行刑法中的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就其各自所针对的类罪,作一概括性的比较认识,以明确经济犯罪的特殊性及其独立类化的必要性.
简介:刑法是保障法,是第二次保护的规范。刑法调整的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经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调整过的社会关系即法律关系,因此,犯罪客体的本体应当是法律关系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重大性、多重法律属性等特点。犯罪客体属于判断而不是概念的范畴,其内容是“行为对法律关系的破坏性”即行为的违法性。犯罪客体的实质是就行为的法益侵害性进行判断。
简介:刑法理论界所持有的对犯罪客体进行完善或废除的观点囿于通说理论,对犯罪客体进行了不合理的认定。犯罪客体要件是发动犯罪评价的前提,也是整个犯罪构成体系能否进行深入评价的首要条件,对于认定犯罪和保障人权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具备。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工具,所以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犯罪客体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借助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内在统一关系,犯罪客体的内涵应当界定为:犯罪对象的存在状态。
简介:
简介:结合我国洗钱犯罪及反洗钱犯罪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洗钱犯罪的危害性、法律特征及相应对策。
简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职务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该文试图分析职务犯罪的新趋势,从而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新举措.
简介:近年来女性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探究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尤为必要.应摒弃传统的基于以男性犯罪为基础,针对以男性为主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方式.就女性犯罪而言,诱生的因素存在于社会的、家庭的、个体的三个方面,由此及彼,层次不同而又联系紧密.
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社会已初具雏形,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而且形成了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这一新兴事物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现今行贿犯罪立法显现出构成要件要素冗余、刑罚结构失衡、刑罚厉度不足等特性,无不表明我国的行贿犯罪治理深受消极治理主义影响。有限的司法资源面对不可估量的行贿犯罪黑数和存量,已呈捉襟见肘之势。为打破治理效果疲弱之僵局,学界涌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流派,一是倡导行贿犯罪出罪化与免责化,二是以积极治理主义为指导惩治行贿犯罪。审慎取舍的积极治理主义的主张,对未来行贿犯罪立法体系建构意义非凡。
简介:我国现行税收犯罪的立法技术还存在着法条用语不规范、不严谨,罪名设置不科学等缺陷。在进一步修订税收犯罪的立法时,要注意完善法条用语,科学设置罪名。刑法修正案(七)对逃税罪的修改在立法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对此进行评述。
简介:本文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从非平衡犯罪控制系统的角度,对社会犯罪及犯罪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社会犯罪从存在到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定量犯罪学的概念,从而建立了非平衡犯罪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可操作的实际工作方法。
简介:近几年,食品安全犯罪一直是国家重点打击的对象,但就目前看来,食品安全案件仍然呈现发案率较高的态势,尤其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和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针对司法实践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将从行政监管、立法等途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简介:本文围绕刑罚目的的实现这一主线,基于预防主义的立场,以一般预防目的为主要分析对象,从经济犯罪的特点出发,论述了刑罚目的的实现过程和其中遇到的困难,认为整体与个人所感知的犯罪与刑罚之间的联系程度(受罚几率)不同,决定了刑罚于个人而言是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抽奖式惩罚,受罚几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预防目的的实现,并进而对受罚几率作了进一步研究。
简介:恐怖犯罪存在地域广且破坏性极强,打击恐怖犯罪需要完善的立法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为适应形势需要,我国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刑法中有关恐怖犯罪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调整,但是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尚不够严密和成熟,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需要进一步弥补。
简介:国际民事诉讼是境外追缴犯罪资产的重要途径,在跨国追赃的民事诉讼中,受害国首先要选择适格的法律主体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原告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要根据法院地法进行判断。原告在选择受诉法院时,要在有管辖权的法院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院,其参考因素主要是在程序法上举证方便,在实体法上对己方有利。
简介:玩忽职守类犯罪的证据标准,是司法机关根据玩忽职守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收集、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体系标准.玩忽职守类犯罪的证据标准,主要由定罪事实方面的和量刑情节方面的证据标准构成.
简介: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目标要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领域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我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在刑事法律层面的实现,就是要在立法领域设置具体化的罪名、增加危险犯以及完善制裁方法;在司法领域设立联合调查机制、独立的审判部门,同时改进环境犯罪的认定方式;在执行领域明确执行主体以及加强执行监督。
简介:"近缘环境"是社会上滋生犯罪的最直接的关系介质,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最紧密的链接要素.这是作者简介三年来在实地走访大连市劳教、禁毒、综合治理等有关部门,并结合分析了四百例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第一次在犯罪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近缘环境"及其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问题.这对于科学理性地认识青少年犯罪的本质及形成规律,探索犯罪的心理机制及作用特点,指导和改进青少年犯罪的帮教和改造等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犯罪学下犯罪形态的初探
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的比较性认识
犯罪客体之新视野
犯罪客体之反思与新界
印度刑法中的犯罪意图
洗钱──不容忽视的犯罪
职务犯罪的趋势与预防
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论
浅析网络犯罪呈现的新态势
行贿犯罪立法体系趋向之检视
我国税收犯罪的立法技术评析
非平衡犯罪控制系统的研究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问题研究
从刑罚目的的实现反思刑罚设置——以高犯罪黑数的经济犯罪为例
论恐怖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完善
论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有关情况、证据罪
境外犯罪资产追回的国际私法问题
玩忽职守类犯罪的证据标准初探
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实现
“近缘环境”与青少年犯罪关系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