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武术由野蛮到文明这一历史嬗变体现了人类普世价值观的进步,文明的进程包含了自我的克制。散打运动通过攻防对抗的形式将武术的技击本质完美地予以展现,并在对抗中实现攻击欲望的表达与释放,从而展现出典型的力量美特征。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力量美的表现载体。然而,散打运动的力量美比其他运动项目更具代表性。作为以传统武术改良后形成的现代武术搏击对抗形式,由于其动作技术的全面性和发力的独特性(尤以贴身摔技术动作最为明显),使得散打运动相对于西方的拳击更能体现运动员的快速力量与最大力量。力量美作为审视武术散打运动的独特视角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文明社会中,散打运动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价值期待,这种期待是散打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道安全阀和克服人类自身异化的手段之一。
简介:为探索肌内效贴贴扎小腿腓肠肌对纵跳动力学特征及小腿其他肌肉活动的影响,本文对10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运动员进行无、有贴扎纵跳实验,每组5人随机进行纵跳实验,重复3次,选择最佳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肌内效贴能够提高纵跳高度(P〈0.01),增加最大蹬伸力和最大缓冲力(P〈0.05),对蹬伸时间和最大蹬伸力梯度也有影响(P〈0.05);同时,在蹬伸阶段,肌内效贴贴扎使双腿内侧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增加(P〈0.05),使一侧胫骨前肌iEMG和RMS减少(P〈0.05).但在缓冲阶段,对小腿各肌肉IEMG和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肌内效贴使部分纵跳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对小腿内侧腓肠肌肌肉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普通健康成年女性脂肪氧化及脂肪最大氧化能力。意义: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普通健康成年女性的脂肪氧化供能情况。方法:选取普通健康成年女性49人,进行逐级递增负荷实验,并测定每级负荷运动过程中机体气体代谢指标,根据代谢数据计算脂肪供能能力最大时的运动强度。结论:1.同等强度(相同负荷与时间)运动时,30~39岁年龄组脂肪供能最大,且高于其他组,50—59岁年龄组脂肪供能最先达到峰值。2.30-39岁年龄组运动强度在57.0%-64.6%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40~49岁年龄组在强度63.4%~65.5%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50~59岁年龄组在强度63.9%~68.6%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3.随着年龄的增加,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最大摄氧量不断减少。
简介:未来几年是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的关键几年,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全国推行武术操、实行武术段位制、加强武术的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的的关键几年,更是科学传承中华武术、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校园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力求厘清阳光体育与武术运动的关系;提出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契机,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阳光武术活动具有的可行性,从而构建校园阳光武术活动开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进而探讨了其具体实施与推广方案。由此,为未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及中华武术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简介:目的:探究习惯后足着地者和习惯前足着地者在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的不同。方法:采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力学指标,1000Hz)采集受试者跑步支撑期(测试足从足着地到足离地)的动力学数据。结果:习惯后足着地组(RFS)在支撑时间上比习惯前足着地组(FFS)的时间微长,但二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内外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小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前后方向的最小值(即制动力峰值)和最大值(即加速力峰值)均要高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FFS组在支撑期垂直方向的最大峰值力和第一载荷率均高于RFS组,但不具有显著差异,且出现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跑步时不同的着地方式影响了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习惯后足着地者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特征与习惯前足着地者主要在内外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