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动态评估理论认为,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评估不是静态的、单一的结果,而是评估与发展的结合。动态评估的结果可以体现学习者的发展潜力、学习的迁移能力等多方面的状态,而不只是一个静态的测量分数。因此,不同于传统心理测量学方法,动态评估更强调学习者的发展潜力,即学习者现有水平和学习者通过专家、计算机等帮助调节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发展程度。自1997年社会学转向开端,动态评估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特殊教育、学科教育、心理诊断以及心理康复领域,动态评估在语言评估与测试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学者、测试开发人员以及教师的关注,然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评估领域却鲜有研究。和动态评估相关的已有研究和理论评述中,大多将动态评估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估或档案袋评估,这是对动态评估理论基础与实施方式的误解。动态评估植根于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本文首先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第二语言能力发展的本质,阐释动态评估的理论构建过程,并通过对动态评估和与之相关的其他重要理论的梳理,解读动态评估的真正内涵。通过对比动态评估和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传统评估方式,总结动态评估的具体实施方式,以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提供评估语言能力的新思路。
简介:<正>“知道”作为一个常用的动词,它的构造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陆志韦认为,它是“实在不能归类的例子”,“我们简直不能肯定是并列格还是偏正格”。(《汉语的构词法》12页,1965年修订本)赵元任也说,“知道”等“不合于正常的语法结构规律,在描写的平面上它们是非语法结构的,近乎‘不能分析的复合词’。”又说“历史的研究可能发现它们的来源”。(《汉语口语语法》184页)袁家骅把“知道”视为单纯词,尽管在一些方言中有“知不道”这样的否定形式,他又说,“方言现象的比较还需要历史材料的印证,才能说明每个词形和词义的发展。”(《汉语方言概要》50页,1983年第2版)徐世荣则把它
简介:今年(2005年)10月21日,笔者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组织并主持召开了本校首届中西文明碰撞与对话国际研讨会。应《世界汉学》邀请,笔者写此短文,对该研讨会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国内同仁学者提供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