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习作的最后阶段是进行讲评,多年来,有个困惑缠绕着语文教师:当作文批改后发还学生,他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成绩等级,至于老师的批改,如文句修改、眉批、总批等这些方面,却是学生最忽视的地方,甚至有些学生看都不看。如何让一堂习作讲评课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标签: 佳作欣赏 作文批改 评课 全班交流 阅读欣赏 杂技表演
  • 简介:步琴敦煌本《舜子》:“儿忆阿耶肠断.步琴席上安置。舜子抚琴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敦煌文集》129)席是膝之音借。“步琴”即抱琴。其说如下:

  • 标签: 敦煌变文 字词 文字 札记 敦煌本 老人
  • 简介:渎是晋语的重要构词特征之一,向为晋语研究者所重视。文章在过去探讨晋语读类型、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读”的成因,旨在确立并凸现读在晋语中的地位和价值。文章认为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层次的语音叠置,不同的句法位置对词语不同程度的语音碾磨,“合音固化”等均是产生变读的原因。

  • 标签: 晋语 变读 成因
  • 简介: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这些物质都是植物几亿年前贮藏至今的碳水化合物,是现代植物的"祖宗辈".庄稼秸秆是近一两年形成的光合产物,含有与煤、天然气、石油一样的可以燃烧的碳(干燥秸秆中含有40%-50%的纯碳),太阳能以生物能的形式储存在其中.这样的能量也有人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可惜这种可再生的能源被白白地烧掉了,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 标签: 发电变 变害 害宝
  • 简介:文章旨在回答洛阳、舞阳方言有无Z韵的问题。文章认为,1978年以前的洛阳方言没有Z韵,但今洛阳市吉利区方言有Z韵;舞阳方言可能存在过Z韵,但有关证据是否为Z韵残迹,尚有讨论余地。

  • 标签: 洛阳 舞阳 Z变韵
  • 简介:文学语言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作者的意图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是通过读者的阅读被接受的。所以,文学作品就是文学语言(书面文字)的连缀。社会生活一直在发展,社会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语言,必然地,也随其发展。文学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变化也是自然的了。而“新”,它的应有之义即不包含“旧”,因为“旧”过程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新变语言 作家
  • 简介:文章以敦煌文中的'青楼'为例梳理了它在各个时期的意义,以期对'青楼'的含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 标签: 敦煌变文 青楼 常用词
  • 简介:《庐山远公话》:“若也中路抛弃(弃),当(来)当来世,死堕地狱,受罪既毕,身作畜生。搭鞍垂镫,口中衔铁,已负前愆。”(黄征、张涌泉《敦煌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258页)

  • 标签: 《敦煌变文校注》 《庐山远公话》 中华书局 张涌泉
  • 简介:敦煌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吴福祥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五四”以前字作“那”。在近代汉语里,“那”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询问,二是在诘。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形式分别记作,“那”与“那”。考察汉语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那”、“那”表现在...

  • 标签: “那” 疑问代词 《祖堂集》 敦煌变文 询问处 近代汉语
  • 简介:<正>《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981)载杨耐思先生《近代汉语-m的转化》一文,认为在十六世纪以前,汉语共同语中的-m韵尾已全部转变为-n。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谨剖述如下。十六、十七世纪有不少反映当时共同语音的韵书、韵图是保留了-m韵的,如:

  • 标签: 同语 韵尾 近代汉语 南曲 尾韵 吴方言
  • 简介:中唐是孟子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笔者认为,中唐孟子学术地位的上升绝非仅韩愈等少数学者倡导之力,其变迁实与中唐时期整个学术文化的变革思潮息息相关。本文试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过中唐的时代思潮与文化背景探寻此一时期《孟子》学术地位变迁之缘由;力图勾勒出中唐孟子的地位变迁、思想影响与流衍状况。中晚唐学者对《孟子》的关注和探讨开启了孟学研究的新局面,为宋代《孟子》经学地位的确立和孟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中唐 孟子学史 学术地位 儒学 科举制度
  • 简介:本文以敦煌文中的佛教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在整理、归纳、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称谓语进行整体的观照和个别的详细描写,并结合传统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义、词和语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诠释,以期能清楚地呈现其语言特色,进而透视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在语言领域中的相互交融,旨在进一步把握唐、五代时期称谓语的全貌。

  • 标签: 敦煌变文 佛教 称谓语 特色
  • 简介:<正>敦煌文是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词义发展史的一份重要材料。汉语中有不少词,从古至今的发展情况,都在敦煌文中有或多或少的反映。“穿”、“走”、“行李”、“去”这几个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们在文中的意义都不同于上古,其中“穿”、“走”、“去”都已具有现代的意义,而“行李”的意义却与现代的意义还有所不同。

  • 标签: 敦煌变文 现代汉语 行李 发展情况 汉语词汇史 意义
  • 简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突破──评吴福祥《敦煌文语法研究》杨永龙汉语语法史著作,统而言之可分为三类:或横向研究(断代研究、专书研究等)、或纵向研究(专题研究作)、或纵横双向研究(通史研究等)。无论哪一类研究都是同等重要、不可缺少的。吴福祥《敦煌文语法...

  • 标签: 语法研究 敦煌变文 近代汉语 新突破 语法现象 “着”
  • 简介: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的川合康三先生,是当代日本中国学界为人瞩目的优秀学者。从24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李贺及其诗》起,川合先生就与中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显露出不凡的见识。在这篇论文中,他注意到李贺所负担的家计的压力和对家庭的歉疚,从分析李贺的

  • 标签: 中唐诗 变容译 合康三
  • 简介:2008年是高考进入大规模自主命题后的第5个年头。回顾5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有两大变化:其一,命题形式上的“多元化”态势基本上取代了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的“大一统”局面。其二,关注自我、关注自然等命题思想上的“个性化”、“人性化”,使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接近作文的本质。

  • 标签: 高考作文 辩证思维能力 训练教学 作文命题 “大一统” “个性化”
  • 简介:在印度古代医学体系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胎相观,即“生命吠陀”的主流是“十月成胎”,而佛教医学多坚持“七日一”,但这两种理论之间又有联系。印度的“十月成胎”说,在中土的遗存主要体现於宋明传本《耆婆五脏论》之中。《耆婆五脏论》译成汉文以後,被附益了中医五脏理论。其妊娠学说内容赖《妇女大全良方》以及明代诸医书保存至今。印度的“七日一”说,则被《简易方》、《普济方》、《医方类聚》、《证治准绳》等所引述。这些反映出印度的“十月成胎”与“七日一”对中医着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洗冤集录》、《本际经》、《三元延寿参赞书》、《父母恩重难报经》以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之中留下了痕迹,这说明中土民间对此也有所接受。但是从本质上讲,印度的这两种胎相观的影响并不深入,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医的主流胎相理论。此外,“十月成胎”与“七日一”对藏医学均有影响,特别是在“七日一”说的基础上,《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和《四部医本》等典籍结合藏医学知识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 标签: 印度 胎相学说 古代 医学体系 妊娠学 “十月成胎”
  • 简介:动名读以非去一去为主,其中动一名型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一动作一工具一结果/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受事〉工具〉施事。这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而是语法形态、主观注意力、客体凸显度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名一动型读中,动词记录跟名词实体密切相关的特定及物性动作,实体在事件中充当的语义角色有工具〉受事〉施事等,这一排序同样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需从认知处理的角度阐释。古汉语读系统中没有结果转喻事件的用例,这跟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密切相父。另外动名读亦涉及清一浊交替,其浊声母一读倾向于表状态。

  • 标签: 动名变读 形态 认知 转喻 君君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