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处所「デ」格句首分布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句中宾语前分布表示动作进行的处所,句中宾语后分布凸显处所焦点。三者可共现于同一句中,其语义范围为:句首分布>句中宾语前分布>句中宾语后分布,符合时间范围原则,受包容原则支配。处所「デ」格的语义有多种指向,受客观现实、句法位置、谓语语义特征等因素制约。其中,客观现实是最优先的制约因素,在其允许实现的前提下,处所「デ」格的句法位置与谓语的语义特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简介:“ため”除了可以接在动词的ル形后以外,还可以接在形容词、助动词及名词后。本文根据“ため”的接续特征详细地分析了其语义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接在意志动词“意志动词”,ル形后的“ため”大多表示目的;接在非意志动词“无意志动词”ル形后的“ため”表示因果关系:接在表示“人”的名词后的“ため”在表示目的关系的同时还表示利益关系中的受益方。接在助动词“せる”“させる”等后的“ため”表示目的关系,而接在“た”及“~ている”后的“ため”只能表示因果关系。接在形容词后的“ため”也表示因果关系。
简介: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是一套完整的全译方法体系,但至今未有从语义学视角对其科学性进行理论论证。本文借助语义配价与句法题元、语里与语表的关系阐释全译方法,使全译方法体系更完善,更有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构。全译七法是针对语里、语表的不同对应关系而采用的翻译方法,"表里合一"是全译追求的终极目标。对译、增译与减译、转译与换译、分译与合译的深层语义原因在于,原文和译文中谓词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题元处于对应、显隐、转变、重组关系。
简介: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さ”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さ”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以人们来自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さ”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解释“さ”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
简介: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PナガぅQ”结构的语义类型。一方面,将工藤(1995)指出的シぅイル的四种语法体意义和语篇功能应用到“PナガぅQ”语义的分析中,考察其时间关系的语义类型,其中对P为运动动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提出“方式”、“并列”和“对比”等逻辑关系语义类型,并从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角度分析它们以及“逆接”关系产生的机制,然后通过与汉语和英语中同类表达方式的对比,指出ナガぅ的语法化现象在类型学上的普遍性。
简介:本文在指出先行研究中有关“副词的连体修饰”的问题的同时,把“副词+N+ノ+N”这一结构形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大量实例调查,首先对其中各要素的内容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副词与名词的结构和语义关系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从而得出了客观、明确的结论。
简介:疑问句具有丰富的情态色彩,结合上下文语境可派生出不同的交际-语用功能。"почему"引导的原因疑问句充当态式反应对语,表达受话人对说话人态式的反驳。原因疑问句的这种反驳功能常处于一种固定的对话结构下,对其进行语义描写,可实现对话结构形式化,为态式反应对语模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汉日领属关系双主语句中的NP_2同为一价名词,在小谓语VP的语义选择特征和大主语NP_1的语义扩散激活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有时可以省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有条件地变换成语义基本等值的名词谓语句。而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只有当NP_2是抽象名词时,才可以变换为语义基本等值的句末名词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用来表示感叹,句式变换后,只有惯用组合作谓语的非典型性名词谓语句可以表达感叹语气;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本身不能表达感叹语气,但NP_2是抽象名词的双主语句可以变为带有感叹语气的句末名词句。
简介:文化词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探讨文化词语翻译的研究成果虽已有一些,但多数仍然停留在汪立荣(2005)提出的参照原语框架调整目的语框架问题的探讨上。本文主要着眼于文化词语的框架构成,主张通过框架元素的分析,寻求在目的语中搭建文化词语框架的途径和方法,并且提出了在搭建过程中应该以基本框架元素为依据,注意补充缺省的框架元素的翻译方法。拓展了文化词语翻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在线检索系统"NINJAL-LWPforBCCWJ",从宾格名词、与格名词以及前接动词三个视角点比较近义词「願う」和「祈る」在词汇搭配上的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进一步探析两个动词在语义上的异同:「願う」倾向于表达说话人自身的各种愿望,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而「祈る」则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同时还隐含了动作性语义指向。
简介:本文以“ぽぅがいい”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料库例句的分析,对日语情态形式“ぽぅがいい”的意义功能、典型意义、情态类型、意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ぽぅがいい”是表达道义情态、行为情态和能动情态的情态形式,情态所属范畴类型为三类。除“ぽぅがいい”之外,日语评价性情态均有跨越多个情态类型的情况,日语的情态形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单义”,有必要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日语的评价性情态的用法进行分类和研究。
简介:过去对日语接辞的研究,一般主要是对其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探讨,而对其上接词或下接词的词性、词义以及与上下接词的接续关系等的研究则很少,实际上日语接辞的语义特征与上下接词关系很大。本文拟通过分析接尾词“めく”的产生、变化以及语义特征,特别是对其上接词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日语接尾词构词能力的变化起因及上接词的制约关系。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主要表示“主体或客体从某容器外向容器内作位移”的用法,译成汉语时为“~进”“~入”等形式。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与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进”表示位移时的句法与语义特点进行对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简介:核心内嵌句式是指核心名词位于关系从句内部的一类句式。本文对日语核心内嵌句式中的ノ类核心内嵌句式的语义、句法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从语义上看在ノ类核心内嵌句式中,ノ小句表示主句动作发生的背景状况,而在句法上,ノ类核心内嵌句式在主宾位置上呈现出自他对立的互补分布。核心内嵌句式与核心外在句式之间存在有标和无标的对立,这是象似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互相竞争的结果。核心外在关系从句在日语关系从句句式中占优势是由限定修饰这一关系从句的基本功能决定的,核心内嵌关系从句作为一类特殊的关系从句,起承接功能,而非限定修饰功能。
简介: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详细对比了触压觉形容词“硬”和「かたぃ」的认知语义结构。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语义扩展的整体方向一致;(2)原型义相同;(3)语义扩展程度很高;(4)一次扩展义远远多于二次扩展义;(5)基于隐喻的语义扩展特别多。这些共同点的成因在于中日两国人民持有相似的基本身体经验和世界认知过程以及二者所表达的概念特征相同。另一方面,二者的不同点体现为“相互拥有多个不同扩展义”,其成因在于两国人民对世界细微之处的具体认知过程不同以及中日文化差异。
处所「デ」格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分析
“ため”的语义考察
全译方法的语义学理据
探析日语“さ”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
“PナガぅQ”的语义类型分析
论“副词+N+ノ+N”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俄语疑问型态式反应对语的结构语义描写
汉日领属关系双主语句的句法语义对比
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词汇搭配视阙下「願う」和「祈る」的语义特征研究
「ほうがいい」的语义类型分析--兼谈日语评价性情态的"单义性"
日语接尾词“めく”的语义特征与其上接词——以近现代词为中心
从认知角度看复合动词“~こむ”的句法及语义特点——与汉语趋向动词“~进”比较
日语核心内嵌句式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功能考察——以ノ类核心内嵌句式为中心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日触压觉形容词认知语义对比研究——以“硬”和「かた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