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阳明心学需要整体性认识。阳明心学是行动的哲学,它由"我心灵明生成"。"讲之以真心",是彻底领悟"知行合一"的钥匙。"心即理"的阳明新识,是把身心作为人与万物之整体而论,阳明心学之"心",借用"灵明"而呈现象,以现象而说道理,以道理辨析而证"心学"的意义性存在,既印证了人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更重在开启生命之仁的人为世界主体的审美价值。"心即理"是阳明学的坚守,"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骨架,"致良知"才是灵魂。对"致"的理解,首先在"揭"。郭店出土文献仁作写,更是对致良知最好的原始注释。重新深入学习和认识阳明心学并获得新知,就是将中国儒学从历史文明状态下激活成当代生活的血脉,也是我们当下走向世界一种新文明的生存可能。
简介:因为筹备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我于今年2月27日晚到京.翌日上午即赶到老友黛云家中,向她通报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联合潍坊学院、中国青年出版社拟于今年5月在潍坊召开"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材首发式",同时向她报告承办单位潍坊学院的书记、院长极为重视,正在积极筹备召开这次会议,并派我专程来京向总会和教育部汇报……会长黛云闻之甚喜,祝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即将成立,并表示5月中旬一定到潍坊来.谈话之间黛云同时告诉我林先生悄然离我们而去的消息,令我不禁黯然伤怀!
简介:<正>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中,“形象”——作为一种认识范畴——一直受到重视。这也许不甚奇怪。因为“形象”是人们创造或感知艺术产品的最直接,最首要的因素,这从最古老的原始雕刻和绘画艺术中就能得到证明。所以,作为认识和阐释艺术活动的文艺理论,自然也不会忽略“形象”这一环节。至今,把“形象性”看作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看法,已成为一种为一般人所普遍认同的观念。由此,从“形象”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中西文学理论的交叉点。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交叉近代以来已成为理论中的一个“热点”,表现出中西文艺理论“异途同归”的迹象。在这方面,最令人注目的是“形象思维”概念的出现。一般认为,这个
简介:稍有理论敏感的人都会发现,在21世纪的这最初几年,文学批评界讨论得最多的不再是文学与形式的关系,而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反思“纯文学”、辨析“文学性”,还是重提文学的“人民性”,它们背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关注点,即对1990年代后当代文学现实性的不足及文学精神的逐渐衰落进行深度思考,其中,现实主义理论被再次关注。相当多的核心期刊专门探讨“现实主义传统失落”或“现实如何重新主义”等问题,这些论文针对当代文学创作中所暴露的具体问题,分析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并希望以此作为使文学重返现实的途径。可以说,“重返现实主义”正在形成强大的理论呼唤,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格局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某些批评者的文章中,“现实主义”被约等于“关注现实”,而非一种美学理论;在另外一些论者那里,现实主义则几乎成为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有学者或作家对这一理论现象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复古或对文学本质的悖反。在此意义上,本文将对“重返现实主义”的理论背景,所面临的美学困境及所隐含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