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文心雕龙》中,杂文被列为“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奇怪的是,这“枝派”却很有生命力;“末造”也未见衰败。相反的,它倒是枝叶繁茂,日见其兴盛。20世纪,在中国兴起的杂文,不愧是异军突起,震撼文坛的轻骑兵、突击队。研究中国现代杂文史的学者张华同志,还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说“老庄谈玄、孔孟辩实、班马传史,都有形象的外壳,感悟式理性的内核”。明确提出,从广义说,杂文是“中国文学的正统”。可见,萌发于“黄土地”的

  • 标签: 鲁迅杂文 杂文家 辩证法 片面性 杂文创作 人民内部
  • 简介:“任何理论的作用都应该是积极地介入、挑战和质疑固有的思维模式”(霍米·巴巴语)。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学新论其新也体现在它的思维方式上。它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辨证互动的思辨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在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清楚认识了文学和经济之间存在着文化这一复杂、庞大而作用至关重要的中介,正确认识了文学与社会的辩证互动关系,并以“文化诗学”这一文论新命题,名正言顺、旗帜鲜明地匡正了长期成为中国文坛主流的简单、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在大众文化声势浩大、文化研究席卷中外文坛的当今时代,文化诗学高度重视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互构,从而既适时回应了时代的新需求,又能促进文学的新发展;同时,文化诗学坚持从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互动、互构,使它既区别于文、史、哲不分的古代文论,又和只关注文学与其他文化扇面互文性的西方的文化诗学论区别开来,鲜明地具有当今时代中国学人的话语特色。

  • 标签: 思维方式 辩证互动 文化诗学
  • 简介:<正>欣赏愉悦的获得——作品客体向接受主体的转化被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旦获得物质特性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社会和个人的接受对象,是作家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和手段。在此交流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相接触,新的矛盾运动再次展开。

  • 标签: 作品 辩证运动 文学创造 接受主体 主体与客体 文学接受
  • 简介:<正>我们老是在叫要辩证地看问题,可我们老是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象钟摆一样,老是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并且以为,这就是“辩证”.其实,这恰恰是形而上学.对于“古典”形而上学,我们都认识得比较深刻,它的根本特征就是把事物看成是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形而上学的现代形式,却是以相反的极端的面孔表现出来:它强调运动而不承认静止,强调偶然而

  • 标签: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辩证法 新形而上学 文学观念 减法 文学世界
  • 简介:王尧:姜智芹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问题,这篇论文反映了她在这个领域的最新思考。对于已经成为热点的“海外传播”研究,姜智芹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在熟悉的话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认识。

  • 标签: 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 辩证 王尧
  • 简介: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界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文艺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作必须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所肯定并倡导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也历来重视创作自由。诚然,在一段时期里,尤其是“文革十”年中,艺术规律得不到遵循,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许多“左”的禁锢,创作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纠正了“左”的、包括文艺方面“左”的错误,进一步重申和倡导了创作自由。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重新强调了列宁的“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一

  • 标签: 创作自由 “左”的错误 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创作思想 思想解放
  • 简介:马克思把时间区分为感性时间、活的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人类劳动时间是"活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儒家时间属于内在于生命的时间,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时间的节拍,"与时偕行",实现生命的永恒,即在辩证时间的体验中获取超验时间。马克思与儒家都站在人的存在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得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二者又表现为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现实时间与超验时间、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差异,属于两种异质的时间观,二者存在互补性。

  • 标签: 活的时间 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超验时间 辩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