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雷平阳的写作简明练达,质朴有力,他的语言,具有石头和土地的光泽;他的感情,隐忍,细腻并保持着庄稼的品质,他善于通过经验与智慧,人心与自然的语言驳难,澄明自身对事物的爱,其世界的好奇,以及对土地的敬畏。
简介:侯马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对诗歌的内涵予以全新的理解,显示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进而揭示出诗歌活力的内在机制并非只有激情这一种方式,还应当包括逻辑与思考两个更为重要的侧面。侯马机智地隐蔽在第三人称“他”的面具之后,深刻地触及个人以及他人人生经验的战栗之处,触及这个时代诸方面的细节影响,包括生与死,爱与恨,
简介:本刊2009年第2期“批评论坛”以“《问苍茫》与底层写作”为专题,发表了“北大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的一组相关文章:刘纯的《从“说服力”看(问苍茫)的艺米与思想困境》,陈思的《“底层”的限制》,闫作雷的《“子夜传统”与工人阶级的反思文学》,李云雷的《(问苍茫)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邵燕君的《从现实主义到新左翼文学》,并引起了业内关注,包括《问苍茫》的作者曹征路先生“有话要说”。我们刊发于此。批评与反批评,本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且,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批评生态也是我们的旨归。
简介:2017年5月13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时值同济大学百十年校庆,又适逢中国大陆首次获得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的主办权,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同济各方的高度重视。
简介: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来南国北海参加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尤其昨天踏着今年第一场大雪、今天就置身灿烂冬阳的京城才俊,一定颇多感受吧?大家知道“今日批评家”论坛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宗旨,以《南方文坛》持续十八年推荐了九十六名青年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为名,最早由上海青年批评家周立民倡议,并经李敬泽老师确定,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已经成功主办了五届,与会者皆为国内青年批评家,深受业内关注。一届一主题,本届论题是由吴义勤馆长拟定的。我们首先请吴老师开题!
简介:新时期文艺学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梳理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学科反思,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简介:这里所说的“世界文学”,不是德国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向往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将各民族文学结合为一个综合体,而各民族将在这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也不是指地球上各地区文学的总和;也
简介:自从教育部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门学科设置在中文系,我就感到奇怪,为什么中文系有“世界文学”的课程设置?因为在我看来,中文系从师资到学科都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后来我才明白,因为师范
简介:首先感谢栾梅健教授的邀请。来复旦之前,我在北京参加过两场分别由《文艺报》和北京文联举办的'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研讨会,再从宏观的方面,已经谈不出新的想法。(1)这次想选一个比较小的角度。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呢?因为近年我写过贾平凹、王安忆、张承志、铁凝等作家的研究文章,发现他们在新时期初期创作阶段,都曾谈论过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对自己的影响。从外国翻译作品影响新时期初期青年作家创作这个流行话题看。
简介:陈跃红老师和孟华老师都谈到,由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的设立,导致了比较文学的“三个分化”;而其中的两个“分化”——外国文学化与文艺理论化,对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前进的比较文学学
简介: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简介:比较文学研究是建立在深谙原作的基础上的。通过翻译,当然也可以掌握一部分原作的信息,但不是全部,而且这些信息经过译者的阐释、传递,信息与原作已经有了时空距离。当然这时空距离也是比较文
第五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
第七届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论坛推选
生活之树常绿——兼答“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
“中国时刻”需要实在的学术内容——同济大学“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侧记
全媒时代文学价值的发现与阐析——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纪要
研究生文艺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首届全国文艺学高峰论坛综述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世界文学”的是是非非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现代文学传统”——在复旦大学“新时期文学四十年”论坛的发言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比较文学研究要重视“比较思维”
中国式文学史理论建构——“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发挥外语教师在比较文学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