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除《观我生赋》外,北朝颜之推的文学观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有不少直接提到作家作品的地方,比如光赋家赋作就有19处以上,其中《勉学篇》6处,《文章篇》8处,《书证篇》4处,《杂艺篇》1处。涉及的赋作有王延寿《灵光殿赋》、左思《蜀都赋》(《三都赋》之一)、潘岳《闲居赋》、曹植《鹗赋》、吴均《破镜赋》(已佚)、潘岳《悼亡赋》、潘岳《射雉赋》(2次)、曹植《鹞雀赋》、班固《西都赋》、杜道士《画师赋》等。
简介:<正>尼扎尔·格巴尼(NizārQabbānī1923—)。叙利亚诗人。生于大马士革一个有艺术传统的富绅家中。1945年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界,1945—1966年期间,曾在叙驻开罗、安卡拉、伦敦、北京、贝鲁特、马德里等使馆任职,精通英语、法语,曾访欧洲各国,开扩了眼界。1966年辞职,定居于贝鲁特,并创办一家出版社。从1955年其第一部诗集《褐色的姑娘对我说》出版,至今
简介:自从巴赫金以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拉伯雷以来,拉伯雷就与民间笑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赫金的一家之辞一直独霸文坛。本文将另辟视角,以精英和民间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拉伯雷,以拉伯雷的个案研究来辨析民间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简介:丹尼尔·加伯(DanielGarber,1880—1958),美国印象派风景画家,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北曼彻斯特的一个农业家庭。1897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辛辛那提艺术学院学习两年。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五年。加伯的艺术创作受垃圾箱画派的影响,采用平凡的题材,具有浪漫现实主义的特点。
简介:正本书是关于以赛亚·伯林1928—1946年间书信的汇编。伯林交游甚广,存世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80年。书信不囿于学术问题,反映出伯林纷呈的视角和多彩的人生。主题广泛:与父母及妻子的关系、庞大的社交圈、八卦闲谈的爱好、与学者和批评家的交流等等。
简介:
简介:<正>人们对阿拉伯世界的启蒙,大抵来自童年时代读过的《一千零一夜》中迷人的故事。年岁渐长,好奇的触角往往进一步在阿拉伯的书籍中或土地上探索;饶有兴味地寻找那惯于夜出私访的国王——哈伦·赖世德的足迹;倾听咖啡馆里关于沙漠骑士安塔拉的说唱……这千百年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交织着细腻的东方奇闻轶事,一切的一切,莫不令人对阿拉伯世界的文化遗产感到谜一般的神秘莫测。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格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格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格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简介: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家翁伯托·艾科建构了一套以读者为中心的开放作品阐释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核主要由文本、读者和方法论相辅相成的三部分构成。它们指的是创造性的、多元而歧义的现代开放作品;知识和美学积淀深厚的虚拟“模范读者”以及具有图书馆和百科全书般组合和联接能力的批评策略。这一理论体系显示艾科对现代和经典开放性艺术作品的一种真诚的批评态度,他教给我们对抗文学迷宫的方子,给重读经典和叙事结构分析以理论上的启迪。
简介:直至如今,颜维群说只要一听到胶东的土话,心里就会产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浓浓的爱意,没法用语言去形容,就是非常舒服,会久久地包围整个心灵。
简介:A.金斯伯格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斯伯格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简介:这首《诗经·卫风·伯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简介: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伯的早期作品“温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伯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的种种杂乱、不协调和非理性现象,以及对英国社会生活中某些政治与历史事件的议论和回顾,蒲伯阐述与论证了他的“和谐”伦理思想。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简介:颜维群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搞管理”的,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搞技术”的,而“管理”在他的眼里不是一门学问,更不是“技术”,管理只是一个人的思维的延伸,不像技术是一门专业。“
简介:在一家国内网站的调查中.网友给中国洋教头投票,金昶伯得票第一。韩国《中央日报》撰文:“金昶伯是韩国人在国外成功的典型范例。”
简介:研究一个民族的生死观为何,对观察其社会思想与精神层次有着重大意义。阿拉伯民族蒙昧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时常流露出对死亡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看法,这可以作为当时阿拉伯民族思维的一个折影,虽然历史上这个民族当时还没有将生死作为哲学问题而系统考虑。
简介:“文学”从来没有纯粹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并不古老的学科更是与“文学”及其之外的社会与文化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一直被以不同的方式回答着。根据著名德语文学专家胡伯特·兰高尔教授的观点,文学研究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回应文学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的关系问题。兰高尔教授的经验主要来自德语世界,但对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伯格曼的电影美学对普拉斯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伯格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和长镜头内心告白等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等前意识性生命体验的艺术风格对普拉斯中后期诗歌的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斯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另一方面,影片《生命的门槛》是普拉斯创作长诗《三个女人》的蓝本,普拉斯在诗歌中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定等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的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更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的门槛》的改写和超越。
颜之推文学观念的伦理色彩
当代阿拉伯诗歌选
重看拉伯雷与民间
美国画家丹尼尔·加伯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
约翰·阿胥伯雷诗九首
阿拉伯古诗中的珍品——悬诗
艾伦·金斯伯格和他的《嚎叫》
罗伯-格里耶作品中的物象与隐喻
翁伯托·艾科的开放作品理论初探
颜维群高科技管理界的“游戏”先驱
A.金斯伯格:焦虑年代里的反叛诗人
闺怨诗的女声原唱——《诗经·卫风·伯兮》赏析
论蒲伯“温沙森林”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歌唱文本的伦理表达
颜维群谈管理我不相信管理学校
金昶伯 在中国9年快忘了自己是韩国人
蒙昧时代阿拉伯悬诗中生死观的哲学思考
“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
伯格曼电影艺术对普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