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是伴随着文学成为独立的精神文化现象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标志。感性地阅读和感悟,理性地研究和批评,才是文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有效途径。
简介:
简介:与其说《上任》是黑幕小说、官场小说、心理小说,不如说它是社会小说;与其说《上任》对社会的黑暗做了有效批判,不如说它的“伦理性”更值得我们深究。我们看到,有着社会合法性外衣与庇护的“新伦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敌传统的“江湖伦理”。尤老二及作品中出现的所有黑道人物,就生活在这种江湖伦理中,并自觉加以维护。
简介:《静静的顿河》中的非理性主义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即该作品并没有体现出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二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即该作品所体现的人性观是人性恶;三是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宿命的。这些非理性主义因素,使作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而是具备了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简介:鲁迅和王小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特立独行又争议较大的作家,他们都坚持批判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和科学理性的文学态度,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是在三十七岁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重要作品并蜚声文坛,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去思考二者内在的精神立场、文学主张和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关系,因此有了笔者看到的对中国传统批判的深度和影响力上的传承以及集智慧与理性于一身充满无限想象魅力的审美世界。
简介:纳桑尼尔·霍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像阿瑟·丁姆斯戴尔那样饱受人格分裂痛苦的人物,展现了人性中更深层自我的强大,以及人与它作斗争的悲剧性过程。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人性观去观察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说霍桑一百多年前就在像弗洛伊德那样研究人,像现代主义文学那样描述人,把人的非理性因素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并且认为人只有通过非理性的因素才能认识世界。
简介:在中,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拟运用福柯的理论对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彼得·柯根的小说和进行主题分析,以期解读出更为隐含但同时也更具启示意义的"文化密码",即作品的历史、社会内涵.
简介:2004年8月21日至23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中国剑桥人文学者同学会、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三峡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襄樊学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了“剑桥学术传统与批评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在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近100名代表出席。
简介: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分析,探讨了伍尔夫对现代意识流小说所作的女性表达,指出在伍尔夫看来最美好的人性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感性阅读,理性研究
严谨而理性的艺术形式
老舍作品《上任》的“伦理性”研究
试论《静静的顿河》创作中的非理性主义特征
“精神界战士”与“浪漫骑士”的相遇——鲁迅与王小波的理性批判内核
纳桑尼尔·霍桑与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的光辉,疯癫中的诗意——对小说《治疗》和《痊愈》的福柯式解读
博学、实证、求真——“剑桥学术传统与批评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为“想象理性”的隐喻——自博纳富瓦的诗意聆听辨析莱柯夫的隐喻理论
理性与情感相融合的女性表达——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