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著名汉学家葛兰言曾断言“中国智慧勿须上帝的观念”。尽管表述各异,但可知许多著名汉学家对此颇为赞同。以之来衡断中国的宇宙论,一个重要的后果便是,它会消除古典中国哲学核心词汇本来具有的某些模糊性蕴含,而使之变得齐整划一。中国勿须超越性上帝的观念,此说虽流传深远,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它所赖以成立的坚实基础是“实在/表象”之类的二元对立思维,因此不能适用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儒家的宗教性不把独立、自省、实体性的“神圣作用者”作为表象之后的真实存在,也不把它视为宇宙意义的根源。儒家把世界视为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自身便具有自我转型的能量。人类的宗教情感就是宗教意义的发动者,它广泛地、内在地展现于家庭、社区和自然世界的各种活动之中,激发出富有生机的精神力量。人类既是鼓舞人生世界之神圣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神圣价值的奉献者本身。
简介:火车开出的时间是午夜12点,而不是晚上6点。詹森到服务台一问,原来是值班员弄错了。他一离开服务台,气就消了一半,因为他并没有真的介意。一个星期以来,他在几位阔绰的朋友家作客,很有礼貌地通过他们的言谈,了解约翰内斯堡这座城市。现在他有6个小时的空闲,让这里干燥而强劲的风吹拂自己。他信步走进东站餐馆。这里设备简陋,墙棕色发亮,桌椅倒是排列得很整齐。他要了一杯橘色浓茶。作为一个过路旅客,此刻他的精神处于既集中又恍惚的状态,心情就和观看一场蹩脚戏时的一样。他想到街上遛遛,置身子约翰内斯堡人中间,去领略这座城市的风情,以及它与其他大城市的不同。他正想出去,突然听到有人在问,“这座位有人吗?”他迅速转过身去,一听那腔调,詹森就能猜出是什么人。两个姑娘站在他身边,还没有等他答腔,刚才问话的那个姑娘抢先坐了下来,而旁边就有许多桌子空着。她穿着一件黑色紧身短上衣,戴着几根黄铜项链,脚蹬一双发亮的高跟皮鞋。她个子高大、粗壮,头发紧紧绕在头上,表层发出金属般的光亮。她迅速点燃一支烟,跟自己的伙伴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坐下。”另一个姑娘在詹森身旁的一张椅子上害羞地慢慢坐下。她背过脸去,詹森的目光不禁停在了这姑娘的身上:她与他想像的是那么不同,她长得丰满,一脸稚气,没有擦油的头发蓬松着,身穿一件镶了荷叶边的花上衣,那双被太阳晒
简介:本文认为,美国爵士时代的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对于作者所处时代和处于发展之中的民族文化(即区域边缘与国家霸权之间的演进关系)作出了回应。正如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一样,菲茨杰拉德从国家和典律中感知到阈限性(他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后才获得盛誉),这使得他依赖于自己认为是最为边远的价值观念。与海明威相比较,菲茨杰拉德在更大程度上将位于美国中心的商品文化小说化,而最终他又出于道德考量将它予以拒绝。菲茨杰拉德从明显的美国文学话语边缘向去世之后被经典化的中心地位的漂移表现在地理、典律、道德三个方面。三者交织,使得学界关于他的纷争超越了现代主义者身份问题,在关于他的人生和文学遗产问题上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简介:终于有时间开始写“表象下的魔鬼”这一经济学专栏,希望这一专栏的开始,是大家对现实世界另一种理解的真正开始。其实,自从博士论文完成以来要写、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用自己常劝诫自己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诱惑”总是太多。不过最后笔者还是忍住了这些“诱惑”,情不自禁地搁置了其他更富有经济效益的写作计划,转而开始这一专栏的写作。一方面,为的是把自己以前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洞察记录下来,尽快地与读者共享,更希望这样的阅读能让读者从表象的诱因中挣脱出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侦破能力;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