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的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的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的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的阐释效力。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简介: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化与人文研究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1世纪全球化研究的前景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40多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各院校和科研机构。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任利剑副书记致开幕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致闭幕词。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系主任菲希金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菲茨杰拉德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先后作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