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饮食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的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的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的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的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的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的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的“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的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 标签: 饮食障碍 抵抗话语 隐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性别权力
  • 简介:关于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有如下三个问题有待于廓清:康拉德究竟想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对马可拉这一人物应该作什么样的评价?另一人物凯亦兹的死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从对“进步”话语的质疑这一语境中去寻找。盲目地接受“进步”话语,然后又盲目地走上“进步前哨”,这就是所有殖民主义者的心灵轨迹。离开这一轨迹去分析所谓的“黑暗人性”,难免会导致对小说主题的误读。

  • 标签: 康拉德 《进步前哨》 话语权 殖民主义者 生活方式
  •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二者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但在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话语主张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话语和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会产生消极影响;积极话语分析则主张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和平语言学,既注重研究权利因素对话语的影响,又注重通过这种积极的分析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 标签: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 积极话语 对比
  • 简介: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 标签: 新闻 叙事话语 社会现实 梵·迪克
  • 简介:托马斯·卡莱尔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王朝属于另类的文化英雄,他激烈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并指出伴随工业革命出现的“工具理性”和“现金关联”是黑暗和腐败的根本。卡莱尔为此开出了“工作福音”,为时代“疗伤”。紧随卡莱尔的作家和文人,一边承续卡莱尔的“工作福音”,一边开掘理想生活的新境界。乔治·爱略特补阙卡菜尔的“工作包涵休闲”的理念,将理想生活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体化;约翰·罗斯金将“工作福音”过渡到“艺术福音”;威廉·莫里斯进一步推进“艺术福音”,提出“艺术地生活”,从而构成了“工作-艺术-生活”的三位一体。

  • 标签: 卡莱尔 工具理性 现金关联 工作福音 艺术福音
  • 简介: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王新军,以扎根西北农村朴实而温暖的写作风格,被评论界誉为"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群体当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三类,但都共同地带有王新军式的温情。本文将分析这三类小说如何体现王新军在贫瘠的西部所坚守的温暖的文学理想,以及作品中的人性观照。

  • 标签: 温暖 农民 人性观照
  • 简介:性别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差异,对人类的文化、文学甚至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眼光就西方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三个文本:希腊神话、《圣经》、莎剧作具体分析,揭示其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存在的基本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

  • 标签: 男权话语 女权主义 《圣经》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金圣叹的文学评点艺术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影响深远又备受争议,本文从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话语权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其如何在矛盾的思想下建构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 标签: 金圣叹 文学评点 话语权力
  • 简介:“女性话语”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反映,重建女性话语意味着打破男权文化传统和语言秩序的束缚,恢复女性的想象自由,把女性对生活的体验写进历史。埃莱娜·西苏倡导的“女性书写”和莫尼克·威蒂格实践的“女同性恋书写”都建立在反思身体和语言的基础上,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是驱动“女性书写”这种特殊语言的马达,那么威蒂格的“女同性恋书写”则通过拒斥“女人”这一概念,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本质。本文对这两种书写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它们颠覆现有秩序、改变未来潜力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

  • 标签: 话语主体 女性书写 女同性恋书写
  • 简介:本文试论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话语权的三个重要建构因素:美学方面对古典范式与浪漫主义的传承容纳;现代主义诗歌话语权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因素;主体话语在形式与欲望的矛盾中的建立过程。

  • 标签: 古典范式 浪漫主义 话语权 政治经济学 秩序 欲望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现代性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对鲁迅白话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话语分析,剖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分层语体现象以及向"标准语—方言"逐渐过渡的趋势。

  • 标签: 鲁迅 孔乙己 话语 双言制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并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代小说叙事.本文通过分析伽莱特的叙事文本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在现当代文学文本批评中必须超越其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模式,叙事理论也应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 标签: 伽莱特 小说 叙事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美国
  • 简介:戈迪默以南非特殊历史背景中的剧烈政治冲突为语境,以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相互投射为中介,聚焦导致主体遭受磨难与精神错乱的文化根源,探讨了超越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种族及具体文化范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的文化病理,揭示了这种体现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文化结构之“年寄话语”本质,提出了治疗或颠覆这种文化病理结构的“青春诗学”式文化政治。因此,《伯格的女儿》通过探索主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特征,解析了列维一施特劳斯与弗洛伊德所试图解答的人类生存之基本命题。

  • 标签: 《伯格的女儿》 文化病理 年寄话语 青春诗学
  • 简介:《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刊物,它的办刊历程经历了评论文章言说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变,促使《新潮》完成了从趋重社会评论到倾向学理介绍的风格转变,并带动刊物的启蒙意识和路径做出历史性的调整,借此可透视出五四时代启蒙意识和文学创作方式的变迁。

  • 标签: 《新潮》 启蒙 五四时代